AI能夠寫程式碼。
對於這個命題,已經很少有人提出異議了。
那麼,為什麼至今仍然難以僅靠AI編碼來讓產品「完成」呢?
「因為AI有幻覺」
「因為它只能表面性地解釋我們的語言意圖」
「歸根究底,複雜的規格要傳達過來的提示工程實在太困難」
我相信會有各種各樣的答案。
然而,這些問題可能僅僅是表面而已。
真正的問題不在於AI的「輸出」,而在於我們人類的「輸入」。
說到底,我們自己是否不知道應該完成的產品的「靈魂」以及應該將其提供給AI的「輸入」格式呢?
本文旨在探討與AI協作的真正瓶頸,同時提出產品開發的新方法,這是以往討論的集大成者。
Vibe coding(ヴァイブ・コーディング)是一種新的程式設計方法,人類以自然語言(如日語或英語)發出指示,AI主導生成和修改源代碼。
該概念由AI研究員安德烈·卡爾帕希於2025年2月提出,受到了極大的關注,因為它有潛力改變軟體開發的方式。
其最大的特點在於,開發者不是深入閱讀和編寫代碼的細節,而是向AI發出「我想要這種東西」或「把側邊欄的寬度減半」等以「Vibe(ヴァイブ)」、即「氛圍」或「感覺」指令的方式。
人類基本上成為指出產品目的和大致方向的監督者,而繁瑣的實際代碼創建工作則交由AI來負責。
Vibe Coding | 傳統的AI輔助編碼 | |
---|---|---|
AI的角色 | 開發的主體,合作夥伴 | 開發的輔助,助手 |
人類的角色 | 指示、反饋、動作確認 | 設計、編碼、調試 |
主要工作 | 與AI對話(自然語言) | 編寫和編輯代碼 |
重視的點 | 開發速度、理念的具現化 | 代碼的質量、可維護性、準確性 |
以往的AI編碼輔助工具(例如早期的GitHub Copilot)主要擔任的是代碼補全或自動化常規編寫的「輔助」角色,而Vibe Coding則讓AI更主動地承擔開發的主要部分,成為真正的「夥伴」,這是兩者之間的顯著差異。
這種方法具有無法忽視的魅力。
然而,其光華背後隱藏著深深的陰影。
Vibe Coding像是將理念的火星擴大的一種「引火器」。
但它無法成為持續燃燒的產品之火的「燃料」。
因為在這裡,缺乏將產品引導朝向一致方向的堅定「意志」。
在以往的產品開發中,成功的關鍵人物是誰?
那就是在不同語言的利益相關者之間架起橋樑,將他們的需求轉化為規格的優秀翻譯者=PM和PdM。
然而現在,AI已經開始以遠超人類的速度承擔這一「翻譯」的角色。
這迫使我們人類的角色必須上升到更高的層次。
不再需要單純的「翻譯家」。
所需的是能夠定義翻譯故事原作的建築家,即產品設計思想本身。
問題不在於翻譯的準確性。
而是呈遞給AI這台超高速翻譯機的「原作」的質量,也就是構成產品根基的設計思想本身,將決定成敗。
那麼,這個構成「設計思想」的核心是什麼呢?
在本文中,我稱之為「Drive(欲動)」。
在心理學中特別是在精神分析的文脈中,「欲動」是佛洛伊德提出的 "Trieb" 概念,這在英語中一般翻譯為 "Drive"。
它意指「衝動」「(內心湧現的)強大力量」,並與"Vibe"(雰圍)形成對比,準確表達了它內在的強大特性。
在產品開發中,個別功能或設計的「正確答案」並不存在。
始終只會有根據情況而產生的「最佳方案」。
並且,這「最佳方案」會隨著市場或用戶的變化而不斷改變。
在這不斷變化的過程中,唯一不變的應該是「Drive」。
「我們為何要創造這個產品?」
「有哪些價值是犧牲其他東西也要堅守的?」
對這些根本性問題的回答,恰恰是將無數的決策串起來,賦予產品美麗的「一致性」。
我們應該提供給AI的,並不是模糊的「Vibe」。
而是產品核心的、明確而強大的「Drive」。
那麼,如何將「Drive」實現於AI呢?
答案就是制定產品的マニフェスト=憲法。
在這裡,我們以一個虛構的產品為例,詳細體驗其制定過程。
CogniShelf
(Cognition + Bookshelf)首先,將產品的靈魂語言化,並與AI共享思考的視角(世界觀)。
這將成為即將開始的漫長旅程中的羅盤。
CogniShelf
的原型。接下來,通過與AI的對話,找出產品面臨的根本對立結構(反論),並從中提煉出CogniShelf
應遵守的指導方針(原則)。
你(人類): 在開發
CogniShelf
時,「多功能且強大」和「終極簡單」常常對立。針對這對矛盾,請使用歷史上的思想或其他產品案例作為比喻,進行結構性分析。AI: 這是一個有趣的主題。這種對立可從哲學上的「斯多卡(克制追求精神自由)」與「伊比鳩斯(追求快樂)」的對比,或作業系統中的「Windows(多功能)」與「早期的macOS(直觀簡單)」的設計思想的差異看出,結構上是類似的。
- Windows式方法: 為了滿足所有用戶而不斷添加功能。結果,雖然多功能,但複雜化,多數用戶甚至無法充分利用10%的功能。
- macOS式方法: 持續詢問「用戶真實想要的是什麼?」刪除非本質功能。最終,為部分強力用戶提供不滿意的體驗,但能夠給大多數用戶提供直觀且舒適的體驗。那麼
CogniShelf
應該選擇哪種哲學?
經過這次對話,我們找到了CogniShelf
應走的道路。
最後,將導出的原則以AI無法誤解的嚴謹「公理」形式記述。
這將成為CogniShelf
開發中的「憲法」,為AI自動編碼提供絕對的指導。
【UI/UX的公理】
UI.isIntuitive() -> true
)。【數據哲學的公理】
【技術與協作的公理】
通過將這一マニフェスト提供給AI,AI將不僅僅是代碼生成機,而是理解產品的「Drive」,根據該價值觀自律地做出判斷並持續編寫一致的代碼的夥伴。
「需求定義書、樣式指南、編碼規範以及術語表等不是更具體且重要嗎?」
「制定這樣抽象的理念有何意義呢?」
這裡,我們可能會首先提出上述疑問。
選擇將「マニフェスト」放在最高層次的原因在於兩者的角色層次與AI作為夥伴的特性。
借用文中提到的比喻,マニフェスト是憲法,而樣式指南、規則和術語表則是法律。
法律(樣式指南和規則)
規定了「在這種情況下應該這樣做」的具體行為。對於已知情況非常有效,是抑制質量變異的必需。然而,在面對法律中並未涵蓋的全新情況或意外問題的時候,這會失去判斷的依據。
憲法(マニフェスト)
不關乎個別行為,而是規定所有「法律」應遵循的根本價值觀或原則。在面對未知情況時,能夠回到「我們的根本目標是什麼?」「應該優先考慮什麼?」的問題上,從而成為做出一致性判斷的指導。
這一區別對於AI這一夥伴至關重要。
如果是人類,則可以隱含地理解規則背後的「思想」和「上下文」。但AI無法做到這一點。
僅僅向AI提供具體的「法律(規則)」無法理解這些規則後面的「為什麼」。因此,在規則範圍以外的情況下,它將變得非常脆弱。
AI可以執行所要求的工作,但對於未被告知的事情,可能會提供不一致或完全錯誤的輸出。
而且,給予AI「憲法(マニフェスト)」後,面對未知問題時,它能夠回到根本原則上,自主推論出最一致且「最佳的解決方案」。
例如,如果有「公理1.1:所有功能必須設計到新用戶能在不閱讀手冊的情況下~」的憲法,當AI被指派新功能的UI設計時,就能自動選擇避免複雜的選擇,而進行直觀的設計。
這種方式遠比一個個教AI具體UI設計的「法律」要強大且靈活得多。
總之,無論是樣式指南還是術語表,在保持產品質量方面都是極其重要的。
然而,它們應該是源自於確定產品「靈魂(Drive)」的マニフェスト即「憲法」的法律。
首先制定憲法,然後基於其精神制定法律(或讓AI來製訂)。
這一順序正是與這一強大夥伴AI共同完成、一致性強且能抵抗變化的產品的關鍵所在。
AI是我們賦予的「Drive」的忠實執行者。
設計產品的「靈魂」以マニフェスト的形式並安裝於AI,這正是AI時代產品開發的新方法。
從Vibe Coding到Drive Coding。
我們的角色將從單純的指示者=Prompter,轉變為定義產品根本價值觀並將這一思想實現於AI的靈魂設計者=Drive Architect。
在AI寫程式碼的時代,你將寫什麼,設計什麼?
這一答案正是人類所帶來的真正價值。
原文出處:https://qiita.com/makotosaekit/items/eba767a0a95bbc7b25b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