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編輯醫療類 SEO 內容的過程中,與撰稿人之間的修正往返中,最耗時的部分就是「模糊表達的指摘」。
當表達中頻繁使用「〜吧」「有可能」等表述時,不僅會讓讀者難以理解內容,還會直接導致診所信任度降低。
若每次都依賴人力修正,根本無法兼顧文章結構或事實核查等本質性編輯工作。
因此,我此次開發了個人專案「模糊表達檢查器」,能夠一次性完成「檢測模糊表達」「提供理由」「給出重述建議」「歷史記錄可視化」等功能。
作為編輯,在對撰稿人提供的文章內容進行校正時,頻繁使用的模糊表達例如「〜吧」「有可能」,經常導致修正指示的多次往返交流。
模糊表達的使用過多,對讀者、編輯和撰稿人來說,都會產生以下的缺點。
特別是從撰稿人的角度來看,無法定量了解自己的模糊表達傾向及改善程度,使得將修正內容應用於後續寫作的動力不足。
易形成「被修正 -> 模糊地修正 -> 下一篇文章又被指摘同樣問題」的循環,難以獲得技能提升的實感。
因此,我們提出了一種「不讓模糊保持模糊」的機制,使撰稿人能夠自身實現「發現 -> 修正 -> 學習」的循環,同時打造本產品。
JSON Schema
獲取受限的重述建議,並提供敬體和斷定性的改寫Functions
中的內存實現,設置為 USE_IN_MEMORY_STORAGE=true
本產品基於以下價值假設。
透過了解模糊的理由或可視化成長程度,不僅能提高外包撰稿人的動力,也能知曉模糊表達的理由,以減少同樣理由的反饋,避免編輯者與撰稿人之間的關係惡化。
因此,我們也期待能防止短期合約解除的效果。
這三方同時受益的狀態,是本產品所追求的目標。
<details><summary>儀表板的計算邏輯</summary>
此次真實開發產品的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模糊表達的檢測 -> 修正 -> 圖形化」這一看似簡單的功能,實際上需要考慮的 UI/UX、數據結構及運行流程等問題意外地繁多。
尤其是設計中不僅僅是「單純顯示檢測結果」,還要深入思考「哪些地方模糊」與「如何改善」,這些更加依賴於語言化和編輯的專業知識,而我過去的編輯經驗對此幫助頗大。
此外,對於 Prisma、Firebase Emulator Suite、OpenAI API、shadcn/ui 等不少從未接觸的技術,我也有了新的認識。
這樣的進行方式奏效了,使我能在約1個月內將這些想法具體化。
僅從「模糊表達的修正」來講,若將文本發給 ChatGPT,至少可以使其變得更為流暢,並學到什麼地方不夠好。
然而,這次開發的產品側重於「用於撰稿人教育」,並非單向的校正,而是「強調發現、學習及成長的過程」。
ChatGPT: 語句被發送 -> 變成流暢的文字
└ 但自己的癖好和模糊的理由難以看清,無法進行成長的可視化
本產品: 檢測、分類、歷史管理及可視化模糊的部分
└ 可視化撰稿人自我的成長,形成發現與改善的循環
這樣一來,「結果」與「過程」的支持是最大差異。
特別是對於外包撰稿人或內部撰稿團隊,個人成長及編輯者的反饋省力與公司收益直接相關,因此這個差異化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層級 | 採用技術 |
---|---|
前端 | React 19 / Vite / TypeScript / Tailwind CSS (shadcn/ui) / Monaco Editor / Recharts |
後端 | Firebase Functions + Prisma |
數據庫 | Supabase (PostgreSQL) |
CI / CD | GitHub Actions |
認證 | Firebase Authentication(Email/Password) |
AI | OpenAI Responses API。預設為 gpt-4.1-mini <br>OPENAI_REWRITE_MODEL 可切換至 gpt-4.1 / gpt-4o 等 |
基礎設施 | Firebase Hosting + Functions、Firebase Emulator Suite |
品質管理 | ESLint / TypeScript / Jest + React Testing Library |
Firebase Emulator Suite
是為了在本地環境中確認認證、Hosting 及 Functions 的功能而導入,對於個人開發來說,其實不太需要。
但使用後可以省下多次部署的時間,感覺上也更接近實務的情況。
使用 Firebase Authentication
而非 Supabase Auth
的原因是,在進行到 MVP5 時發現需要登入功能,當時已經將應用的 API 交給 Firebase Functions
負責,使用 Firebase 更能降低工時。
所以在 MVP 設計階段未能察覺到的版本是我一個反思點。
我計劃實施以下功能。
在三個月前,我的技能僅限於用 GAS 撰寫一些小的業務自動化腳本。
而今,我一步步學習 JavaScript、React、TypeScript 等技術,終於能把自己的想法具體化為 Web 應用。
而這個「模糊表達檢查器」,實際上是我兩年前一直想實現的夢想。
在我前職擔任編輯時,始終懷著「有一天,我想親手製作一個能可視化撰寫者成長的工具」的想法,今天終於能夠實現,這使我感到格外感動。
此外,我還有另一個一直酝酿的想法,所以我會以這次的經驗為基礎,著手進行下個產品,進一步擴展技能和表現的幅度。
這款產品的誕生,正是想要給疲憊於模糊表達修正往返的編輯和撰稿人,在撰寫階段提供修正與自我推進的體驗。
三個月前的我,連把自己的想法付諸實行的想像也沒有,如今卻能持續每天努力,就讓我感受到將想法轉化為實際的能力真的能夠增長。
這次我首次接觸到了 Prisma、OpenAI API、Tailwind CSS (shadcn/ui)、Recharts 等技術,能對未知技術提出挑戰正是個人開發的美好之處。
在後端/基礎設施方面,最初不太理解的部分倚賴了 AI,但透過不斷提問,我們漸漸能夠理解,讓我也感覺到技能有了小幅成長。
未來我會努力提升技術能力,並透過產品持續解決各種問題。
在 JISOU 的程式設計教學中,我們正在招募新成員。
想在全日本最優質的輸出社群中提升自己的職業生涯嗎?
有興趣的人,請務必來看看我們的首頁!
▼▼▼
原文出處:https://qiita.com/Uyuki_0409/items/d72485b388e6e07d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