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零構建AI智能體:九大核心技術拆解與落地建議

Image

本文較長,建議點讚收藏,以免遺失。更多AI大模型應用開發及AI演算法學習視頻及資料,盡在聚客AI學院

今天我們來系統梳理AI智能體架構設計的九大核心技術,這些技術構成了現代AI應用開發的核心框架,涵蓋從基礎推理到多智能體協作、從數據處理到人機交互的關鍵層面。歡迎各位指正交流。

一、AI 智能體(AI Agent)

AI智能體是一種具備自主意識的軟體實體,能夠感知環境、進行推理與決策,並執行相應動作。其核心架構包括以下組件:

  • Prompt(提示詞):用於引導大型語言模型(LLM)的行為,定義可用的工具集,輸出為JSON格式,指示下一步操作(如工具調用或函數調用)。
  • Switch 語句:根據LLM返回的JSON內容解析並決定後續操作。
  • 累積上下文:記錄已執行的操作及其結果,為後續決策提供依據。
  • For 循環:驅動整個流程循環執行,直至LLM返回終止信號(如標記為“Terminal”的響應)。

這種結構使AI智能體兼具高效性、靈活性和適應性。

Image

二、Agentic AI

Agentic AI 代表多智能體協作的系統架構。與單體智能體不同,它由多個智能體組成,具備動態任務分解、持久記憶和高級任務編排能力,可應對更複雜的工作流程。

其結構類似交響樂團,各智能體分工協作、共享資訊、動態調整策略,適用於醫療診斷、科研協作、機器人協同等複雜場景。

Image

ps:如果你對多智能體代理的工作模式和技術不是很了解,建議你可以看看我之前整理的一个技術文檔《Agentic AI 多智能體代理模式技術詳解》

三、工作流(WorkFlow)

WorkFlow 通過將大任務拆解為多個小任務,並按順序執行,以提升處理效率和準確性。尤其在高可靠性要求的場景中,可避免AI智能體因自主規劃而產生的錯誤或“幻覺”。

例如在訂單處理中,WorkFlow可自動檢查庫存、觸發補貨、通知客戶,形成端到端的自動化流程。

Image

四、RAG(檢索增強生成)

RAG系統通過檢索外部知識庫增強生成模型的輸出,尤其適用於企業知識管理場景。其架構分為兩階段:

  • 預處理:將文本數據分塊、編碼為向量,並存儲至向量資料庫。
  • 檢索與生成:將用戶查詢與向量庫匹配,檢索相關上下文,與問題一並提交給LLM生成答案。

該方法顯著提升了模型輸出的準確性和事實一致性。

Image

ps:由於文章篇幅有限,之前我也整理過關於RAG檢索增強生成的技術文檔,建議粉絲朋友自行領取查閱:《檢索增強生成(RAG)》

五、微調(Fine-tuning)

儘管預訓練模型能力強大,但仍需微調以適應具體場景。微調的主要原因包括:

  1. 模型與人類策略差異;
  2. 缺乏領域數據;
  3. 訓練數據陳舊;
  4. 預訓練成本高;
  5. 數據安全需求。

微調分為全參數微調與高效參數微調(PEFT),通常包括數據工程、模型加載、迭代訓練等步驟。

Image

六、函數調用(Function Calling)

由OpenAI推動的Function Calling技術使LLM能通過自然語言調用外部API,以獲取即時數據(如天氣、股價等)。其流程包括:

  1. 識別需求;
  2. 選擇函數;
  3. 準備參數;
  4. 執行調用;
  5. 整合響應。

儘管開發友好,該技術仍存在跨模型不一致、平台依賴、擴展性有限等問題。

Image

七、MCP(模型上下文協議)

由Anthropic提出的MCP協議,旨在標準化LLM與外部工具的整合方式。其採用客戶端-伺服器架構,包括:

  • MCP主機(如IDE或AI工具);
  • MCP客戶端(管理連接);
  • MCP伺服器(提供標準化功能);
  • 數據源(本地或遠程)。

該協議提升了大模型的安全性、靈活性和生態兼容性。

Image

八、A2A(智能體間通信協議)

A2A是一種開放協議,用於解決多智能體系統中的狀態轉移、遠程協作與資源共享問題。其核心機制包括:

  • 能力發現:通過“Agent Card”公開智能體能力;
  • 任務管理:支持長短任務同步;
  • 協作通信:智能體間傳遞上下文與結果;
  • 用戶體驗協商:統一數據返回格式。

A2A基於HTTP、SSE、JSON-RPC等標準構建,強調安全性與企業級整合。

Image

九、AG-UI(智能體用戶交互協議)

AG-UI專注於前端與AI智能體之間的通信標準化,避免為不同框架重複開發交互邏輯。其採用事件驅動機制,支持16種標準事件,兼容SSE、WebSocket等傳輸方式。

該協議實現雙向通信,前端可發送事件與上下文,智能體可流式返回響應,極大提升了開發效率與體驗一致性。

Image

最後總結

以上九大技術構成了AI智能體架構的核心體系,覆蓋了智能體基礎、多智能體協作、知識增強、模型優化、工具調用、協議標準化及人機交互等關鍵維度。隨著技術演進,這些組件將繼續推動AI應用向更智能、更協同、更易用的方向發展。

如果您對AI大模型架構設計與落地實踐感興趣,歡迎關注我的後續分享。


原文出處:https://juejin.cn/post/7548595210564403215


精選技術文章翻譯,幫助開發者持續吸收新知。

共有 0 則留言


精選技術文章翻譯,幫助開發者持續吸收新知。
🏆 本月排行榜
🥇
站長阿川
📝11   💬6   ❤️9
458
🥈
我愛JS
📝1   💬5   ❤️4
90
🥉
AppleLily
📝1   💬4   ❤️1
50
#4
💬1  
5
評分標準:發文×10 + 留言×3 + 獲讚×5 + 點讚×1 + 瀏覽數÷10
本數據每小時更新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