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連結:https://codingdark.github.io/program/2023/09/18/API-Test.html ##第一步 架部落格 最初看到站長的貼文,提供了本站的API 並且鼓勵大家自架部落格,來嘗試串API 看到文章的當下,覺得有點難度(沒用過github page,API也不熟) 不過看到站長提供的關鍵字`setup a personal blog with github pages` 最終還是決定先google看看 查了之後,發現近年的gitbub簡化了很多 都可以自動部署,根本就是一鍵架站 外加原始碼開源,很多東西都能自己改 所以光是部落格就玩了一天XD 因為本站為CodeLove 愛寫扣 我就創了一個CodingDark 闇寫扣 表示致敬本站 & 本人的中二風格 ##第二步 串API 因為不熟的關係,所以決定先隨便串 呼叫API之後,把data印在console.log 大致上看了一下資料格式 使用上其實就類似陣列,非常方便 沒有想像中的難 確認API可以正常呼叫後 陸續加入一些功能 比方說,用Table把文章列表排整齊、加上[Read more]按鈕 先讓json資料,轉換成網頁能呈現出來的[資訊] ##第三步 程式碼優化 到這邊為止,網頁的畫面已經差不多定型了 剩下的就是回頭檢視程式碼 考量到後續維護 盡可能把重複的程式碼,包裝成function 或是把一群散亂的變數,包裝成object 最後,為了方便擴充文章列表 將原本是寫死的HTML Dom 改成動態產生 目前的部落格頁面 點進去會撈出站長、Tony,以及我的文章列表 後續若想要列出其他使用者的文章 只需新增`setTable(userAccount)`即可 ##結尾 感謝站長提供有趣的API 讓大家可以有練習的機會 雖然目前我在工作上,沒接觸過API 但經過這次的練習,以後若是真的有需要用到 可以更快上手
測試程式碼是軟體開發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因為它可以確保產品的品質、可擴展性和可靠性。 但是,如果沒有任何指導,編寫有效的測試可能會很困難。測試程式碼可能比實際功能的程式碼更複雜、更難維護! 原文出處:https://dev.to/one-beyond/the-5-principles-of-unit-testing-1p5f ## 1.精簡和準確的測試 測試程式碼必須**簡單且易於使用**。任何查看測試的人都應該立即知道測試的內容及其目的是什麼。開發測試應該以很少的精力和時間投入帶來巨大的價值。 > _您是否需要超過 30 秒的時間來閱讀和理解您的測試?重寫它!_ 測試“覆蓋率”是重點嗎?不! **僅測試必要的部份就好**。為了敏捷性和簡單性,最好放棄一些測試,**只測試主要業務邏輯和主要邊緣情況就好**。 ## 2.測試行為,而不是元件實作 不要檢查程式碼中的每一行和內部變數。測試時,您應該**專注於結果**。即使方法內的程式碼被重構,結果也應該永遠保持不變! 這樣,如果程式碼庫發生更改,您**不需要重寫測試**。 ``` // Wrong ❌ - Test behaviour describe('Evaluation Service', () => { describe('Register Students', () => { it('Should add new students to the evaluation service', () => { const studentJosh = { id: 1, name: 'Josh McLovin', average: 6.98, } evaluationService.addStudent(studentJosh) expect(evaluationService._students[0].name).toBe('Josh') expect(evaluationService._students[0].average).toBe(6.98) }) }) }) ``` ``` // Right ✅ - Test behaviour describe('Evaluation Service', () => { describe('Register Students', () => { it('Should add new students to the evaluation service', () => { const studentJosh = { id: 1, name: 'Josh McLovin', average: 6.98, } evaluationService.addStudent(studentJosh) expect(evaluationService.getStudentAverage('Josh')).toBe(6.98) }) }) }) ``` ## 3. 關於命名和結構:AAA 模式 您是否曾經遇到過名為“_它應該[...]正確_”的失敗測試,但花了幾分鐘才找到問題所在? 良好命名和結構可以讓您快速且準確地找到任何失敗的測試,最終節省您的寶貴時間。因此,讓我們深入探討兩個關鍵原則,以便在下次測試時牢記: ### 3.1 經過深思熟慮的測試命名: 在命名您的測試時,請嘗試合併以下資訊: - **正在測試什麼**? - **什麼情況**? - **預期結果**是什麼? ``` // Right ✅ - Test naming // 1. What is being tested: describe('Evaluation Service', () => { describe('Evaluate Students', () => { // 2 & 3. Context and expected result it('If the student grade is below the minimum grade, student should be suspended', () => { const students = [ { name: 'Mark', grade: 4.25 }, { name: 'Colin', grade: 6.7 }, { name: 'Ben', grade: 5.3 }, ] const result = evaluationService.evaluateStudents({ students, minGrade: 5 }) expect(result['Mark']).toBe('suspended') }) }) }) ``` ### 3.2 測試程式碼結構的AAA模式: 如果您想維護一個可讀且易於理解的測試套件,請按如下方式建立測試: - **安排**:設定模擬所需情況所需的所有程式碼。這可以包括初始化變數、模擬響應、實例化被測單元等。 - **行為**:執行正在測試的內容,通常在一行程式碼中。 - **斷言**:檢查得到的結果是否為預期的結果。與上面的一樣,這應該只需要一行。 ``` // Right - AAA Testing Pattern describe('Evaluation Service', () => { describe('Average Calculation', () => { it('Should calculate the average grade of all the students', () => { // Arrange: create an object with the student names and their grades const students = [ { name: 'Mark', grade: 4 }, { name: 'Colin', grade: 10 }, { name: 'Ben', grade: 7 }, { name: 'Tim', grade: 3 }, ] // Act: execute the getAverage method const avg = evaluationService.getAverage(students) // Assert: check if the result is the expected one -> (4+10+7+3)/4 = 6 expect(avg).toEqual(6) }) }) }) ``` ##4。確定性和隔離測試 如果一個失敗的測試使您的整個套件變紅,那麼您可能沒有以正確的方式處理它! 測試應該**獨立和隔離**,一次針對並處理一個特定邏輯,從而完成更快、更穩定的測試套件。 **如果您不**獨立編寫測試會發生什麼? - 您將無法找出錯誤和問題的**確切原因和位置**。 - 重構測試時,您必須**更新和同步多個測試**。 - 您將無法以任何順序執行測試,這可能會導致**破壞或跳過某些斷言或期望**。 ## 5。基於屬性的測試和真實資料 厭倦了在測試中編寫大量可能的輸入?基於屬性的測試可以為您做到這一點!……那是什麼? 基於屬性的測試建立了數百種可能的組合,強調了測試並**增加了發現以前未被注意到的錯誤的機會**。這種方法甚至可以傳回可能導致意外結果的輸入。 [JSVerify](https://github.com/jsverify/jsverify) 或 [Fast-Check](https://github.com/dubzzz/fast-check) 等函式庫提供了促進基於屬性的測試的基本工具。 但是,如果您不想深入進行如此廣泛的測試,那麼盡可能利用**真實資料**至關重要。像“abc”或“1234”這樣的輸入可能會在實際失敗時錯誤地通過測試。 ``` // Wrong ❌ - False Positive - Test that passes even though it shouldn't class EvaluationService { _students = []; addStudent(student) { // Add the student if the name has no numbers if(!student.name.matches(/^([^0-9]*)$/)){ this._students.push(student); } } } describe('Evaluation Service', () => { describe('Register Students', () => { it('Should add students to the Evaluation service', () => { const mockStudent = { id: 2, name: 'username', average: 7 } // Won't fail because the name is a string without number -> We are not checking what happens if the user // inputs a name with a number. evaluationService.addStudent(mockStudent) expect(evaluationService.getStudentAverage('username')).toBe(7) }) }) }) // In the example above, we are making a test so the test passes, instead of looking for edge cases with realistic data ``` ##額外提示! 如果您在測試元件中的任何邏輯時遇到困難,這可能反映出您也許應該將元件邏輯分解為更小、更容易且可測試的程式碼片段! 總而言之,遵循此最佳實踐可能會帶來一種新的、可讀且可維護的方法來測試您喜愛的生產程式碼。 > 經過測試的應用程式才是可靠的應用程式!
想玩一下 stable diffusion 在 macbook 嘗試了一下 不太好安裝 拿出家中的老舊筆電 2018 年買的 asus zenbook 上面有雙系統 ubuntu 18.04 不過顯卡一直沒有順利啟用 不管了先用 cpu 硬跑 https://github.com/AUTOMATIC1111/stable-diffusion-webui 按照 repo 指令照做 然後我有參考這篇文章 亂跑一些 pip 安裝指令之類的 反正亂裝一通 https://zhuanlan.zhihu.com/p/628058158 在執行這個時 會遇到很多錯誤訊息 ``` ./webui.sh ``` 在 terminal 先設定一些環境變數 好像是關閉搜尋顯卡吧 ``` export COMMANDLINE_ARGS="--skip-torch-cuda-test --precision full --no-half" ``` 就可以了 實際跑起來,產生一張圖,大概要 5 分鐘左右
現在幾乎所有軟體專案都會使用 git 進行管理 不過,對新手來說,git 的設定與指令需要學習一段時間,有點太難 所以很多人會先用 Github Desktop 來管理專案,其實暫時也夠用 不過,很多 git 的進階指令與強大功能,只用 Github Desktop 是做不到的 剛開始工作,懶得學 git,就先用 Github Desktop 沒關係 但是長遠來說,我還是鼓勵大家找時間去把 git 學好,在程式碼管理比較複雜的情境,才有辦法自己動手解決 --- 找時間休息、整理、消化一下目前的內容,感受一下 Github Desktop 的強大與魅力吧! 這些好用的功能,以個人開發專案來說,已經足以應付絕大多數情境 不過,在實務上,以團隊開發來說,只會這些功能是不夠的 還需要有 branch 的觀念,以及 branch 管理的技巧,才能團隊合作 這些會在後續的課程提到! **新教材研發中,敬請期待!**
## 課程目標 - 能夠從 Github 抓專案下來 ## 課程內容 我們在上一課發佈專案到 Github 了 這次來學習把專案從 Github 抓下來吧! 首先來把電腦上的專案刪掉,模擬我們今天拿到一台新電腦的情境 在主視窗點選 `Current Repository` 會秀出專案列表 對著我們的專案 `my-first-repo` 按右鍵,然後選 `Remove` 刪除,確認視窗繼續按 `Remove` 會發現 Github Desktop 變回初始畫面了! --- 但目前只是 Github Desktop 停止追蹤專案而已,那個資料夾其實還在電腦上喔 請在電腦上,直接前往那個資料夾,會發現檔案都還在 請把 `my-first-repo` 整個資料夾刪掉,這樣才是真的模擬拿到新電腦 --- 現在來試著把專案從 github 抓下來吧! 點擊 `Clone a Repository from the Internet` 因為已經登入 github 了,應該會顯示專案列表 找到上次發佈的 `my-first-repo` 專案 (如果專案沒出現,畫面上有一個重新整理的按鈕,按一下) 然後 `Clone` 按鈕按下去 成功囉!專案回來囉! `History` 分頁按下去,看看是不是跟之前都一模一樣? 軟體工程師在跨裝置工作(使用多台電腦)、或是多位工程師合作時,就是這樣同步專案內容的! ## 課後作業 接續前一課的作業,專案已經傳到 github 了 現在來模擬你拿到新電腦,第一次從 github 抓專案的情境 請把原本電腦上的那個專案資料夾,整個刪掉 這時去看 Github Desktop,應該會顯示「Can't find」開頭的提示 請將 Github Desktop 視窗截圖,這是本次作業的第一張截圖 截圖完畢之後,點擊畫面上的 `Remove` 將這個專案刪掉 --- 現在電腦上已經沒有專案了,就當作你今天拿到一台新電腦,準備開始工作,要把 github 上的專案抓下來 請點擊 `Add` 然後選 `Clone Repository...` 接著找到你在 github 上的專案 把剛剛那個專案整個抓下來之後,你應該會發現,剛剛整個刪掉的專案資料夾,現在內容又通通出現囉! 請將 Github Desktop 視窗截圖,這是本次作業的第二張截圖 --- 完成以上任務,你就完成這次的課程目標了! --- 交作業的方法: 請把第一張、第二張截圖,分別貼到留言區
## 課程目標 - 能夠發佈專案到 Github ## 課程內容 我們已經在上一課成功連線 Github 了 這一課,來把我們的專案發佈到 Github 吧! 如果是跟同事合作,處理公司的專案,我們稱為 `Private repository` 如果是開源專案,發佈給全世界工程師使用,我們稱為 `Public repository` 在 Github Desktop 主視窗,會看到 `Publish repository` 按鈕 點下去,會看到 `Name` 預設就是專案名稱,`Description` 可以省略不填 下面的 `Keep this code private` 預設是勾選,也就是私人專案,把這取消掉,就是開源專案了 最後的 `Publish Repository` 按鈕按下去,視窗會自動關閉,代表發佈成功了! 回到 Github,右上方點擊自己的頭像,`Your repositories` 點下去,會看到剛剛發佈的專案! 以我的範例來說,我的專案在這邊,可以看到專案的各種檔案內容 https://github.com/howtomakeaturn/my-first-repo 然後這邊可以看到 commit 歷史記錄 https://github.com/howtomakeaturn/my-first-repo/commits/main 很酷吧! ## 課後作業 接續前一課的作業,現在你打算把專案上傳到 github,當做雲端備份,也方便自己在桌電、筆電上都能工作 請點擊 `Publish repository` 將專案發佈到 github 發佈之後,你應該會在 github 網站上面,找到剛剛發佈的專案、看到專案的程式碼、也能看到多筆 commit 歷史紀錄 完成以上任務,你就完成這次的課程目標了! --- 交作業的方法: 請把 github 專案連結,貼到留言區
## 課程目標 - 學會連線 Github 帳號 ## 課程內容 這課的任務很簡單:來準備連線 Github 吧 大名鼎鼎的 Github 是軟體工程師,最重要的資源網站之一 超大量的開源專案,都在 Github 上面分享,是一個必用的網站 請先前往官網註冊帳號 https://github.com/ 註冊完成之後,請回到 Github Desktop 請在 Github Desktop 上方的導覽列,選擇 `Preferences` 然後選擇 `Accounts` 在 Github 那邊選擇 `Sign In` 登入 應該會跳回瀏覽器,然後進行登入、授權、確認流程 完成之後,你的 Github Desktop 就成功連線 GitHub 囉! ## 課後作業 接續前一課的作業,我們來準備發佈專案到 github 吧!這次先試著登入帳號就好! 請註冊一個 github 帳號,然後在 Github Desktop 登入 github 帳號 請在 Github Desktop 上方的導覽列,選擇 `Preferences` 然後選擇 `Accounts` 在 github 那邊登入帳號,登入成功之後,應該會看到登入按鈕,變成 `Sign Out` 登出按鈕 完成以上任務,你就完成這次的課程目標了! --- 交作業的方法: 請直接截圖 Github Desktop 視窗的內容,上傳到留言區
## 課程目標 - 學會重置指令 ## 課程內容 來學一個強大的指令:重置 上一課的取消功能,是針對修改到一半的檔案 這時很自然會浮現一個問題:如果是之前已經提交過的內容,有辦法取消嗎? 點開 `History` 分頁,假如我們今天對「上上次的提交內容」不滿,也就是 `add another work` 那筆 commit 不滿意,怎麼辦? 其實很簡單! 請把滑鼠游標移到 commit 上面,點擊右鍵,選擇 `Revert Changes in Commit` 你會發現 `History` 多了一筆 commit! 這筆 commit 內容跟原本的 commit 內容完全相反,也就是會抵銷掉那筆 commit! 打開資料夾看一下,會發現 `my-document-3.txt` 檔案整個不見了! 這就是 git 強大的地方:不只是正在修改的檔案內容,連之前修改的內容,都可以追蹤、回溯、管理! --- 看到這邊你可能會心想:為什麼要多一筆 commit? 怎麼不把那筆 commit 直接刪除掉就好? 其實,這是因為 git 通常是「團隊在使用」的工具 已經送出去的 commit,通常已經同步到很多人的電腦上了 如果這時工程師 A 刪了這筆 commit,工程師 B 刪了那筆 commit,那最後同步起來,大家電腦上的 commit 歷史記錄,到底長怎樣?很亂吧? 所以,git 就一律設計成:想要回溯,就也是加一筆 commit!只是會自動進行相反的變化! 這樣大家電腦上的 commit 歷史記錄,同步起來,就單純很多了!commit 數量永遠都是加法,不斷加上去而已! 很聰明的設計吧! ## 課後作業 這次來模擬實際工作的時候,你突然對之前的 commit 內容不滿意,想要把檔案內容還原的過程 繼續修改我們的履歷表專案吧! 目前裡面有 `me.txt` `about.txt` `background.txt` `goals.txt` 四個檔案 你突然又有點反悔,覺得 `about.txt` 跟 `background.txt` 很多餘,想要把內容移回 `me.txt` 裡面 開發專案時,像這樣反反覆覆其實很正常,git 就是為了處理這種情境而生的 請切換到 `History` 分頁,找到之前把 `me.txt` 檔案改寫的那個 commit 然後使用 `Revert Changes in Commit` 功能來還原 commit 內容 還原之後,你可以看一下資料夾內容,應該會發現變回之前的樣子了! 然後在 `History` 分頁應該會看到,多了一筆 commit,是用來記錄那筆還原的 完成以上任務,你就完成這次的課程目標了! --- 交作業的方法: 請直接截圖 Github Desktop 視窗的內容,上傳到留言區
## 課程目標 - 學會簡易的檔案變化操作 ## 課程內容 來學一點簡單的檔案變化操作吧! 打開 `my-document-1.txt` 然後多加下面這行字 ``` 是一段亂打的字 ``` 你會在 Github Desktop 再次看到 `my-document-1.txt` 檔案出現了,然後內容變化會在右側出現 假設我們今天對這次的變化內容不滿意,想要整個取消,該怎麼用 git 做到呢? 請把滑鼠游標移到檔案上面,點擊右鍵,選擇 `Discard Changes...` 會跳出確認視窗,跟你確認真的要捨棄這些變化嗎?點擊 `Discard Changes` 會發現檔案消失在 `Changes` 分頁囉! 代表檔案內容又變回去了,所以目前沒有任何變化~很酷吧! 軟體工程師在工作時,常常會一口氣修改很多檔案,然後常常改到一半又對某些修改反悔,這時就可以這樣快速取消變化! ## 課後作業 這次來模擬實際工作的時候,檔案改到一半,反悔了,然後取消的過程 繼續修改我們的履歷表專案吧! 首先,你想補充更多學歷資訊 請先在 `background.txt` 加入以下資訊 ``` - 國小:開心國小 - 國中:快樂國中 ``` 你應該會在 `Changes` 分頁看到變化的部份出現 請將 Github Desktop 視窗截圖,這是本次作業的第一張截圖 --- 想了一下,你突然又覺得,國中國小學歷,應該沒人關心,還是別放進去好了 請使用 `Discard Changes...` 功能把 `background.txt` 檔案變回原樣 這時再看 `Changes` 分頁,應該又乾乾淨淨了,裡面沒有東西 請將 Github Desktop 視窗截圖,這是本次作業的第二張截圖 --- 完成以上任務,你就完成這次的課程目標了! --- 交作業的方法: 請把第一張、第二張截圖,分別貼到留言區
## 課程目標 - 學會基本指令 ## 課程內容 繼續上一課的內容,這次在同個資料夾內,再新增一個檔案 `my-document-2.txt`,裡面放入以下內容 ``` 我的第二個筆記檔案 ``` 接著打開 Github Desktop 看看狀況 會看到 `Changes` 分頁下面,現在有兩個檔案 分別點選檔案,可以在右側主視窗看到內容 --- 在 git 的觀念裡面,git 預期我們每次工作,都會修改到很多檔案 每次工作到一段落時,要提交進度給團隊時,都會一口氣將這些檔案變化送出去 這個所謂的「提交」,在 git 中稱之為 `Commit` 所以,你會很常聽到工程師說「這個 commit」、「那個 commit」、「上次的 commit」、「你昨天的 commit」 來試試看提交我們的第一次版本紀錄吧! 每次提交,都需要打一段提示訊息,方便日後翻閱,大致知道每個提交的內容 請在左下角的 `Summary` 輸入 ``` this is my first commit, i am so happy! ``` `Description` 可以省略,不用輸入 接著點擊 `Commit to main` 你會發現 `Changes` 分頁列表清空了!本來的兩個檔案不見了 這是因為 `Changes` 代表「這次正在修改的檔案」,送出 commit 代表「本次修改完成並提交」了,所以就不再有「這次正在修改的檔案」了 請點選旁邊的 `History` 分頁,會看到剛剛的 commit,點選 commit 可以看到相關的檔案內容變化,很酷吧! --- 讓我們多提交幾次檔案,試試看多次提交的感覺! 先建立新檔案,請建立 `my-document-3.txt` 並放入以下內容 ``` 我的第三個筆記檔案 ``` 然後在 `Summary` 輸入 ``` add another work ``` 之後就 `Commit to main` 直接點下去!又送出一筆 commit 囉! --- 來,我們再建立新檔案一次,請建立 `my-document-4.txt` 並放入以下內容 ``` 我的第四個筆記檔案 ``` 然後在 `Summary` 輸入 ``` add one more work ``` 之後就 `Commit to main` 直接點下去!又送出一筆 commit 囉! --- 點開 `History` 分頁看看吧! 會看到剛剛的三筆 commit 記錄都在裡面 點擊不同的 commit 可以看到對應的 commit 內容 Git 會追蹤整個資料夾內的所有變化!包括:建立新檔案、檔案內容的增加、檔案內容的減少、檔案被刪除 這些變化也會在每次提交 commit 時被記錄下來,所以都可以在 `History` 分頁看到記錄,很強大吧! ## 課後作業 接續前一課的作業,你的專案目前有一個 txt 檔案 這次要來模擬實際工作的時候,反覆修改檔案、增減檔案的過程 請按照以下順序送出 commit **第一個 commit:** 請把目前的 `me.txt` 檔案放進 commit 裡面。 **第二個 commit:** 你改變心意,覺得拆成多個檔案比較清楚,之後分別寫內容比較好 請把 `me.txt` 檔案的內容清空,改放以下內容 ``` 我是XXX,請參考其它檔案,瞭解更多我的介紹與背景。 ``` 新增 `about.txt` 以及 `background.txt` 兩個檔案 並且把 `我是誰` 的內容放進 `about.txt`,把 `我的學歷` 的內容放進 `background.txt` **第三個 commit:** 你靈機一動,覺得在履歷寫一些個人的大目標,會讓人感覺氣勢很強 新增一個 `goals.txt` 檔案,裡面放入以下內容 ``` 我的目標,是成為貴公司的 CTO(技術長)。 ``` --- 最後,點開左側的 `History` 分頁,應該會看到以上三個 commit 的訊息! 完成以上任務,你就完成這次的課程目標了! --- 交作業的方法: 請直接截圖 Github Desktop 視窗的內容,上傳到留言區
## 課程目標 - 學會專案初始化 ## 課程內容 在開始之前,我先再次說明一下 Git 與 Github Desktop 的不同 Git 是軟體工程師每天都會用到的,強大的專案版本管理工具,本身是命令列工具,要一直在終端機打指令 Github Desktop 是 Github 公司,為了方便入門者,所開發的 GUI(圖形化介面)工具,用起來簡單很多 本課程會交替使用這兩個名詞,前者代表 Git 正在發揮作用,後者代表正在操作 Github Desktop 功能 有點分不清楚沒關係,反正就知道有這差別即可,日後經驗更多,會越來越清楚 --- 讓我們開始玩玩看 Github Desktop 吧! 請先前往官網下載並安裝 https://desktop.github.com/ 在登入 Github 帳號的步驟,先選 `Skip this step` 跳過就好,我們後面課程再登入就好 --- 進入到 Github Desktop 主畫面之後,首先我們要設定一下 git 基本資訊 也就是在用 git 管理專案紀錄時,每次提交變化時,當筆提交的「作者資訊」 請在 Github Desktop 上方的導覽列,選擇 `Preferences` 然後選擇 `Git` 把 `Name` 跟 `Email` 欄位填寫一下,然後點擊 `Save` 按鈕,就可以囉! --- 來建立第一個用 git 管理的專案吧! 在主畫面,點選 `Create a New Repository on your Hard Drive` `Name` 就輸入 `my-first-repo` `Description` 可以省略不填 `Local Path` 隨便選一個方便的路徑 其餘的選項都保持預設就好,不用勾選 `Create Repository` 點下去,就建立第一個專案資料夾囉! --- 請在電腦上,直接打開那個資料夾,然後在資料夾裡面新增一個檔案 `my-document-1.txt`,裡面放入以下內容 ``` 我的第一個筆記檔案 ``` 接著打開 Github Desktop 看看狀況 會看到 `Changes` 分頁下面,有出現 `my-document-1.txt` 這個檔案 然後右側的主視窗,有顯示出檔案內容 這代表 git 已經發現它的存在了 我們成功使用 git 開始追蹤專案的歷史變化了! 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本課先做到這樣就好! ## 課後作業 假設你正在準備履歷表,整理一些自我介紹、經營個人品牌的檔案 請建立一個名為 `my-resume` 的資料夾,並使用 git 開始追蹤這個資料夾 請在其中建立一個 `me.txt` 的文字檔案,裡面放入以下內容 ``` # 我是誰 - 我是XXX,目前在自學程式設計 # 我的學歷 - 高中:積極高中 - 大學:品質大學 ``` 你應該會在 `Changes` 分頁看到檔案出現 然後在右側主視窗,看到文字檔案的內容 完成以上任務,你就完成這次的課程目標了! --- 交作業的方法: 請直接截圖 Github Desktop 視窗的內容,上傳到留言區
聽過強大的 git 工具嗎?它是軟體工程師,用來管理程式碼版本的工具 就跟文書軟體的「上一步、下一步」很像,git 其實就是追蹤檔案「歷史變化紀錄」的工具 很多人都想學 git,但是剛開始接觸 git 指令與觀念,又覺得太複雜、被嚇到 於是,就有人開發了簡單、好用的工具啦!叫做 Github Desktop 使用 Github Desktop 可以享受到 git 的主要優點與功能 不過,很多進階的 git 指令無法用 Github Desktop 做到 可是沒關係,Github Desktop 依然是新手入門 git 很好的開始! 我設計了一系列的作業讓你練習 Github Desktop 的使用! 非常有趣、好玩,保證你會學到很多東西 話不多說,讓我們馬上開始玩玩看吧!
昨天在我們新手寫程式 LINE 群組,有幾個業界工程師&剛轉職的新手在討論: 公司有實施 WFH 在家工作制度,但沒人可以詢問、經常怕自己漏看訊息、整天感覺更焦慮了,怎麼辦? https://line.me/ti/g2/nipkjq2WoZPKX5dTn9tE9266aEOt6EOICFGa1g 這主題很好,我決定單獨寫一篇文章討論這件事情,跟大家分享 --- 首先,我認為 WFH 是一種「團隊技能」,也就是説:這不是一個人就能做好的事情,需要整個團隊的合作 再來,因為是技能,這不是每個人一入職就會的東西,需要經過訓練 總體來說,我認為要習慣「新的四種溝通方式」,分別說明如下 # 批次溝通 在辦公室大家可以隨時找同事討論、發問,也可以臨時團隊開會之類的。 遠端工作很難這樣做。因為人與人溝通的頻率被迫降低了,所以每次溝通的內容量要提昇。 建議養成批次溝通的習慣。也就是一次詢問多個問題、一次安排多個工作事項。 舉例來說,大家早上團隊視訊/語音開會的時候,不要只是每個人安排一天的工作量,最好把一整週的工作事項都先預排好。 這樣一來,當你手上的任務卡住,需要詢問別人問題、等待答覆、等待別人工作先做完時,可以先改做其他待辦任務。 這會讓負責安排工作任務的主管,工作難度提高不少。但習慣一下會發現效果很不錯。 發問的時候也是一樣。可以拿筆記本、或是在電腦開個檔案,整個早上陸續遇到、想到的問題,都記錄下來。 下次終於有機會跟同事通話時,一口氣問清楚。 就算只是用聊天室也一樣。 我常常一口氣丟出好幾個不同事項的不同問題。反正同事有空再逐一回答即可。 # 過度溝通 遠端工作絕對要避免這個狀況:因為溝通誤會,導致做了整天的白工。 絕對不可讓這種情況發生。平常在辦公室,隨時都能知道同事在幹嘛、有疑問也可隨時跟主管確認。在家工作可不行。 所以要養成過度溝通的習慣。我自己習慣是剛剛視訊時已經講過的事情,結束前我會再統整一遍、然後每件事描述確認一次。 結束之後,還會把我剛剛確認的事情打成幾個待辦,貼到聊天室讓對方再看一次。等於每件事我都跟對方確認2-3次。 我甚至會把同樣幾件事情,換個方式、換個角度再重新描述幾次,讓相關人都同意,我才放心沒有做錯方向。 有留紀錄的話,事後出問題也比較容易討論責任歸屬。 總之,在家默默工作幾天,然後才發現通通在做白工,是絕對不可以發生的。 如果你發現在家工作之後,自己會一直跟同事確認事情,或是同事會多次重複確認同樣的事情,好像大家變得有點神經質? 別擔心,這不但是很正常的現象,還是很鼓勵的現象。 # 被動溝通 拍同事的肩膀問問題、叫他過來開會、打電話給他…等等,屬於主動式溝通:以發問的人優先,被問的人配合發問的人的時間。 貼便條紙給同事、張貼事項在公告欄…等等,屬於被動式溝通:以被問的人優先,發問的人配合被問的人的時間。 被動式溝通以被問的人、接收訊息的人為主,有空時才答覆、做出反應。 遠程工作的團隊一定要習慣被動式溝通,否則遠程工作就沒有意義,也沒有效率,會變成很痛苦的事情。 網路時代讓被動式溝通輕鬆許多,只要採取多層次溝通就行了。 # 多層次溝通 多層次溝通指的是依照主動/被動程度的不同,分成至少3-4層溝通工具。舉例來說: 即時溝通:見面、手機/Skype/Hangouts/Zoom 通話 通訊軟體:Skype、Line、Facebook Messenger 工作聊天室:Slack 任務管理軟體:Bitbucket/Github、Trello 即時溝通是最主動的一種,碰面開會、打電話等等都算。在很多情況下,還是需要用這種方式討論、腦力激盪。最好每天約個固定時間線上通話一下。 通訊軟體則是次之的溝通方式,但因為訊息通知會一直跳出來,還是有點干擾。 工作聊天室是最常發生溝通的地方。這類工具的特色在於,忙著工作的人,可以直接把聊天室關掉,就不會被打擾。有空時再打開來看看有什麼需要回答的、討論的。 任務管理軟體是大家一起紀錄工作待辦事項的地方。需要日後方便翻閱的東西都記在這裡。 其它工具軟體像是 Google Docs、Google Sheets、hackmd 也都非常好用。 --- 以上是四種 WFH 個溝通方式,另外有兩點補充 # 被動式溝通優先,非必要不使用主動式溝通 上面提到的多層次溝通模型,越上面是越主動,越下面是越被動的溝通方式。團隊成員要慢慢習慣,非必要別使用主動式溝通。沒那麼急著得到答覆、急著需要處理的事情,就盡量用被動的手段溝通。 話雖如此,每天慣例性地在固定時段通話一次,可以大幅增加團隊的安全感。 # 每次開會都做線上筆記,所有檔案都對所有人公開 因為大家沒待在一起,開會完忘記會議細節的話,會需要一直詢問同事,很浪費時間也很煩。 所以開會時建議使用 Google 文件、hackmd 或是其他可以共同編輯的軟體,開會的時候一邊做線上筆記。 然後這些文件最好公開給整個團隊的人看到,讓全部資訊同步到全部人腦中。 這些技巧熟練之後,團隊成員不但可以專心工作,溝通能力也會全部上升。 像是跟客戶、合作廠商溝通這種本來就需要遠端溝通的任務,remote 工作者也比一般的工作者更知道怎麼溝通、避免溝通誤會。 # 結論 這些工作方式有點違反一般的工作直覺,所以容易被忽略。 但只要習慣一下,一定會發現遠端工作的好處,工作效率甚至比在辦公室更高。
## 前情提要 本文跟六角學院沒有任何關係XD ## 文章開始 今天要討論自學,關於線上課程,我認為買一些課是好的,但別傻傻看了促銷就買。 誰跟你說學程式一定要花錢? 告訴我,誰跟你講的?就是賣你課的人啊傻子。 . . . 我今天這篇文章要教你怎麼免錢學程式,而且是有系統的學,不是自己在那邊維基百科或谷歌一百年那種。 答案是:爬文。 . . 好啦我知道你們這些伸手牌就是懶得爬文所以才會想要花錢了事,今天我爬完了。 ## 好料放送(一) 把免費資源直接丟給你吧。 [「Python 網路爬蟲與資料分析入門實戰」範例程式碼](https://github.com/jwlin/py-scraping-analysis-book)  裡面包含 ``` 網頁爬蟲範例實戰 3-1 PTT 八卦板今日熱門文章 3-2 Yahoo 奇摩電影本週新片 3-3 兩大報當日焦點新聞 3-4 Google 搜尋股價資訊 3-5 Dcard 今日熱門文章 ``` 所有書本裡面的程式碼作者都直接公開了,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反正就是免費給你。 現在你也不用自己google研究,直接複製丟到GPT那邊寫一個教學文章給你, 你就等於能夠免費讀到這本書。而且不用手打程式,你最愛的那種。 ## 好料放送(二)  [hahow 線上課程: Python 網頁爬蟲入門實戰](https://github.com/jwlin/web-crawler-tutorial/tree/master) . 同一個作者丟出來的,總之既然人家想放github那就看啊! 用法也是一樣,人家有個lecture可以看看課綱與大致上的說明自己去配上GPT以及谷歌, 然後不需要自己打扣,直接有現成範例可以拿去跑看看,年代問題導致的錯誤還可以當作功課自己改。 . . . ## 總結 還在靠北沒資源或是一直問要怎麼自學?現在告訴你了, 這樣的教材原本他起碼都賣幾千塊,你可以免費學幹嘛不學? 別問我怎麼知道的,我也是爬文爬到的,只是我人很好分享給你們知道而已。 . . 謝謝,別那麼感動。 . . 我也只是一個很愛免費白嫖的爬文仔而已。
除了幾間知名的人力銀行網站之外 有些FB社團也常常有職缺資訊,可以逛一下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javascript.tw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javascript.html.css.node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f2e.tw 還有像這種 github 頁面也有職缺 https://github.com/f2etw/jobs/issues 加油囉各位!
資深開發者 Jatin Sharma 在國外論壇分享了個人使用的 VSCode 設定,內容豐富,跟大家分享! 原文出處:https://dev.to/j471n/my-vs-code-setup-971 ## 🎨主題 我使用 [**Andromeda**](https://marketplace.visualstudio.com/items?itemName=EliverLara.andromeda) 作為我的 VS Code 的主要主題  ## 🪟圖標 對於圖標,我會在 [**材質圖標主題**](https://marketplace.visualstudio.com/items?itemName=PKief.material-icon-theme) 和 [**材質主題圖標**]( https://marketplace.visualstudio.com/items?itemName=Equinusocio.vsc-material-theme-icons) **找找看。** ### 材質圖標主題  ### 材質主題圖標  ## ⚒️外掛 最讚的部分來了,有很多擴展我只提到了我最喜歡的或我每天主要使用的擴展。 ### 自動重命名標籤 自動重命名配對的 HTML/XML 標記,與 Visual Studio IDE 的操作相同。 **下載:** [**自動重命名標籤**](https://marketplace.visualstudio.com/items?itemName=formulahendry.auto-rename-tag)  ### 括號對著色切換器 VS Code 擴展,為您提供一個簡單的命令來快速切換全局“括號對著色” **下載:** [**括號對著色切換器**](https://marketplace.visualstudio.com/items?itemName=dzhavat.bracket-pair-toggler)  ### C/C++ C/C++ 擴展向 Visual Studio Code 加入了對 C/C++ 的語言支持,包括編輯 (IntelliSense) 和除錯功能。 **下載:** [**C/C++**](https://marketplace.visualstudio.com/items?itemName=ms-vscode.cpptools)  ### 程式碼執行器 執行多種語言的程式碼片段或程式碼文件 **下載:** [**程式碼執行器**](https://marketplace.visualstudio.com/items?itemName=formulahendry.code-runner)  ### 程式碼拼寫檢查器 一個基本的拼寫檢查器,可以很好地處理程式碼和文件。 該拼寫檢查器的目標是幫助發現常見的拼寫錯誤,同時保持較低的誤報數量。 **下載:** [**程式碼拼寫檢查器**](https://marketplace.visualstudio.com/items?itemName=streetsidesoftware.code-spell-checker)  ### DotENV VSCode `.env` 語法高亮。 **下載:** [**DotENV**](https://marketplace.visualstudio.com/items?itemName=mikestead.dotenv)  ### 錯誤鏡頭 ErrorLens 通過使診斷更加突出來增強語言診斷功能,突出顯示語言生成的診斷的整行,並內聯打印訊息。 **下載:** [**錯誤鏡頭**](https://marketplace.visualstudio.com/items?itemName=usernamehw.errorlens)  ### ES7+ React/Redux/React-Native 片段 ES7+ 中的 JavaScript 和 React/Redux 片段以及 [VS Code](https://code.visualstudio.com/) 的 Babel 插件功能 **下載:** [**ES7+ React/Redux/React-Native 片段**](https://marketplace.visualstudio.com/items?itemName=dsznajder.es7-react-js-snippets)  ### ESLint 該擴展使用安裝在打開的工作區文件夾中的 ESLint 庫。如果該文件夾未提供,則擴展程序將查找全局安裝版本。如果您尚未在本地或全局安裝 ESLint,請在工作區文件夾中執行“npm install eslint”進行本地安裝,或執行“npm install -g eslint”進行全局安裝。 **下載:** [**ESLint**](https://marketplace.visualstudio.com/items?itemName=dbaeumer.vscode-eslint)  ### Git 圖 查看存儲庫的 Git 圖表,並從圖表中輕鬆執行 Git 操作。可配置為您想要的外觀! **下載:** [Git Graph](https://marketplace.visualstudio.com/items?itemName=mhutchie.git-graph)  ### GitLens GitLens **增強了 VS Code 中的 Git,並解鎖每個存儲庫中**未開發的知識**。它可以幫助您通過 Git Blame 註釋和 CodeLens 一目了然地**可視化程式碼作者**,**無縫導航和探索** Git 存儲庫,**通過豐富的可視化和強大的比較命令**獲得有價值的見解**,等等更多的。 **下載:** [**GitLens**](https://marketplace.visualstudio.com/items?itemName=eamodio.gitlens)  ### HTML 樣板 此擴展提供了所有 Web 應用程式中使用的標準 HTML 樣板程式碼。 **下載:** [**HTML 樣板**](https://marketplace.visualstudio.com/items?itemName=sidthesloth.html5-boilerplate)  ### Import Cost 此擴展將在編輯器中內聯顯示導入包的大小。該擴展利用 webpack 來檢測導入的大小。 **下載:** [**Import Cost**](https://marketplace.visualstudio.com/items?itemName=wix.vscode-import-cost)  ### Live Server 它將啟用實時更改而不保存文件。 **下載:** [**Live Server**](https://marketplace.visualstudio.com/items?itemName=ritwickdey.LiveServer)  ### Markdown 多合一 Markdown 所需的一切(鍵盤快捷鍵、目錄、自動預覽等)。 ***注意***:VS Code 具有開箱即用的基本 Markdown 支持(例如,**Markdown 預覽**),請參閱官方文件了解更多訊息。 **下載:** [**Markdown All in One**](https://marketplace.visualstudio.com/items?itemName=yzhang.markdown-all-in-one)  ### Markdown 預覽增強 它顯示了 Markdown 內容的增強預覽。 **下載:** [**Markdown 預覽增強版**](https://marketplace.visualstudio.com/items?itemName=shd101wyy.markdown-preview-enhanced)  ### 將 JSON 粘貼為程式碼 複製 JSON,粘貼為 Go、TypeScript、C#、C++ 等。 **下載 -** [**將 JSON 粘貼為程式碼**](https://marketplace.visualstudio.com/items?itemName=quicktype.quicktype)  ### 更漂亮 使用 Prettier 的程式碼格式化程序 **下載 -** [**Prettier**](https://marketplace.visualstudio.com/items?itemName=esbenp.prettier-vscode)  ### Python IntelliSense (Pylance)、Linting、除錯(多線程、遠程)、Jupyter Notebooks、程式碼格式化、重構、單元測試等。 **下載 -** [**Python**](https://marketplace.visualstudio.com/items?itemName=ms-python.python)  ### 設置同步 使用 GitHub Gist 跨多台計算機同步設置、程式碼片段、主題、文件圖標、啟動、按鍵綁定、工作區和擴展。 **下載 -** [**設置同步**](https://marketplace.visualstudio.com/items?itemName=Shan.code-settings-sync)  ### Tailwind CSS IntelliSense 適用於 VS Code 的智能 Tailwind CSS 工具 **下載 -** [**Tailwind CSS IntelliSense**](https://marketplace.visualstudio.com/items?itemName=bradlc.vscode-tailwindcss)  ### 所有亮點 突出顯示程式碼中的“TODO”、“FIXME”和其他註釋。 有時,在將程式碼發佈到生產環境之前,您會忘記檢查編碼時加入的 TODO。所以我長期以來一直想要一個擴展來突出顯示它們並提醒我還有註釋或尚未完成的事情。 希望這個擴展也能幫助您。 **下載 -** [**TODO 突出顯示**](https://marketplace.visualstudio.com/items?itemName=wayou.vscode-todo-highlight)  ### Turbo 控制台日誌 自動編寫有意義的日誌訊息的過程。 **下載 -** [**Turbo 控制台日誌**](https://marketplace.visualstudio.com/items?itemName=ChakrounAnas.turbo-console-log)  ### 塔布寧人工智能 Tabnine 是一款 AI 程式碼助手,可讓您成為更好的開發人員。 Tabnine 將通過所有最流行的編碼語言和 IDE 中的實時程式碼完成來提高您的開發速度。 **下載 -** [**Tabnine AI**](https://marketplace.visualstudio.com/items?itemName=TabNine.tabnine-vscode)  ## ⚙️設置 以下“JSON”程式碼顯示了我的 VS Code 設置: ``` // user/settings.json { "files.autoSave": "afterDelay", "editor.mouseWheelZoom": true, "code-runner.clearPreviousOutput": true, "code-runner.ignoreSelection": true, "code-runner.runInTerminal": true, "code-runner.saveAllFilesBeforeRun": true, "code-runner.saveFileBeforeRun": true, "editor.wordWrap": "on", "C_Cpp.updateChannel": "Insiders", "editor.suggestSelection": "first", "python.jediEnabled": false, "editor.fontSize": 17, "emmet.includeLanguages": { "javascript": "javascriptreact" }, "editor.minimap.size": "fit", "editor.fontFamily": "Consolas, DejaVu Sans Mono, monospace", "editor.fontLigatures": false, "[html]": { "editor.defaultFormatter": "esbenp.prettier-vscode" }, "python.formatting.provider": "yapf", "[css]": { "editor.defaultFormatter": "esbenp.prettier-vscode" }, "git.autofetch": true, "git.enableSmartCommit": true, "html-css-class-completion.enableEmmetSupport": true, "editor.formatOnPaste": true, "liveServer.settings.donotShowInfoMsg": true, "[python]": { "editor.defaultFormatter": "ms-python.python" }, "diffEditor.ignoreTrimWhitespace": false, "[json]": { "editor.defaultFormatter": "vscode.json-language-features" }, "[c]": { "editor.defaultFormatter": "ms-vscode.cpptools" }, "editor.fontWeight": "300", "editor.fastScrollSensitivity": 6, "explorer.confirmDragAndDrop": false, "vsicons.dontShowNewVersionMessage": true, "workbench.iconTheme": "material-icon-theme", "editor.defaultFormatter": "esbenp.prettier-vscode", "editor.renderWhitespace": "none", "workbench.startupEditor": "newUntitledFile", "liveServer.settings.multiRootWorkspaceName": "", "liveServer.settings.port": 5000, "liveServer.settings.donotVerifyTags": true, "editor.formatOnSave": true, "html.format.indentInnerHtml": true, "editor.formatOnType": true, "printcode.tabSize": 4, "terminal.integrated.confirmOnExit": "hasChildProcesses", "terminal.integrated.cursorBlinking": true, "terminal.integrated.rightClickBehavior": "default", "tailwindCSS.emmetCompletions": true, "sync.gist": "527c3e29660c53c3f17c32260188d66d", "gitlens.hovers.currentLine.over": "line", "terminal.integrated.profiles.windows": { "PowerShell": { "source": "PowerShell", "icon": "terminal-powershell" }, "Command Prompt": { "path": [ "${env:windir}\\Sysnative\\cmd.exe", "${env:windir}\\System32\\cmd.exe" ], "args": [], "icon": "terminal-cmd" }, "Git Bash": { "source": "Git Bash" }, "C:\\WINDOWS\\System32\\WindowsPowerShell\\v1.0\\powershell.exe (migrated)": { "path": "C:\\WINDOWS\\System32\\WindowsPowerShell\\v1.0\\powershell.exe", "args": [] }, "Windows PowerShell": { "path": "C:\\WINDOWS\\System32\\WindowsPowerShell\\v1.0\\powershell.exe" }, "Ubuntu (WSL)": { "path": "C:\\WINDOWS\\System32\\wsl.exe", "args": [ "-d", "Ubuntu" ] } }, "javascript.updateImportsOnFileMove.enabled": "always", "[dotenv]": { "editor.defaultFormatter": "foxundermoon.shell-format" }, "editor.tabSize": 2, "cSpell.customDictionaries": { "custom-dictionary-user": { "name": "custom-dictionary-user", "path": "~/.cspell/custom-dictionary-user.txt", "addWords": true, "scope": "user" } }, "window.restoreFullscreen": true, "tabnine.experimentalAutoImports": true, "files.defaultLanguage": "${activeEditorLanguage}", "bracket-pair-colorizer-2.depreciation-notice": false, "workbench.editor.wrapTabs": true, "[markdown]": { "editor.defaultFormatter": "esbenp.prettier-vscode" }, "[ignore]": { "editor.defaultFormatter": "foxundermoon.shell-format" }, "terminal.integrated.fontFamily": "courier new", "terminal.integrated.defaultProfile.windows": "pwsh.exe -nologo", "terminal.integrated.shellIntegration.enabled": true, "terminal.integrated.shellIntegration.showWelcome": false, "editor.accessibilitySupport": "off", "editor.bracketPairColorization.enabled": true, "todohighlight.isEnable": true, "terminal.integrated.shellIntegration.history": 1000, "turboConsoleLog.insertEnclosingClass": false, "turboConsoleLog.insertEnclosingFunction": false, "files.autoSaveDelay": 500, "liveServer.settings.CustomBrowser": "chrome", "liveServer.settings.host": "localhost", "liveServer.settings.fullReload": true, "workbench.editor.enablePreview": false, "workbench.colorTheme": "Andromeda Bordered" } ``` ## 總結 以上簡單分享,希望對您有幫助!
## 課程目標 - 使用 node 與 express 回應 http post request ## 課程內容 前面幾課我們學習了 http get 的寫法,這次來學 http post 的寫法 在「會更新主機資料狀態」的操作時,通常都會用 http post 例如,新增資料、更新資料、刪除資料,等等常見操作! 通常主機資料狀態會放在「資料庫軟體」例如 mysql 裡面,我們簡單起見,放在一個 json 檔案就好! --- 替這課建立 lesson6 資料夾,內容跟 lesson5 一樣即可 新增一個 new.ejs 檔案,放入以下內容 ``` <h1>新同學報到!</h1> <form method="post" action="/create"> name: <input type="text" name="name"> </form> ``` 然後在 index.js 加入這段程式碼 ``` const bodyParser = require('body-parser'); app.use(bodyParser.urlencoded({ extended: true })); app.get('/new', function(req, res){ res.render('new'); }); app.post('/create', (req, res) => { const fs = require('fs'); const name = req.body.name; const data = fs.readFileSync('./lesson6/users.json'); const users = JSON.parse(data); users.push({ name: name }); fs.writeFileSync('./lesson6/users.json', JSON.stringify(users)); res.send('<h1>新增成功!</h1>'); }) ``` 然後去終端機輸入 ``` node lesson6/index.js ``` 接著打開瀏覽器,在網址輸入 ``` http://localhost:3000/new ``` 你會看到新增同學的頁面與表單! 輸入姓名之後,送出表單就可以新增同學的資料了! --- 開頭跟 bodyParser 有關的兩行,要引入並設定好,才能使用 req.body 的參數 為什麼要加這兩行?這跟 express 的 middleware 機制設計有關,這邊不深入說明 反正就是在需要使用某些功能的時候,express 不會預設通通提供給你,要請你去設定啟用之後,才會支援 --- 之前處理 http get 的 url 參數時,我們使用 req.query 來取得參數 這次處理 http post 的表單參數時,我們使用 req.body 來取得參數 express 會這樣設計,是因為在 http 協定中,這兩種參數本來就放在不同地方喔! 看不太懂沒關係,先照做就對了! --- 檔案處理、新增資料放進 json 檔案的段落,跟之前的課程一樣,忘記的話就回頭翻閱一下吧! ## 課後作業 這次要開發「新增文章」的功能 並且練習用 node 回應 http post request 請把 hw5 的內容複製到 hw6,然後增加 new.ejs 檔案 ``` /repo /hw6 /index.js /homepage.ejs /view.ejs /new.ejs /posts.json /public /style.css ``` 接著修改主程式 index.js 的內容,讓網站能夠回應 `/new` 這個網址 這網址會把 new.ejs 的內容 render 出來,內容就放一個 form 表單 表單內可輸入 `標題` 以及 `文章內容`,點擊送出按鈕會以 http post 的形式發送到 `/create` 接著修改主程式 index.js 的內容,讓網站能夠回應 `/create` 這個網址 將接收到的資料,存進 `posts.json` 裡面 完成以上任務,你就完成這次的課程目標了! --- 在上傳到 github 時,你會注意到因為 `posts.json` 有改變,所以會帶著新資料一起上傳,好像有點怪? 其實,實務上會把資料存在 mysql 這類專門資料庫軟體,不會這樣存在 json 檔案中 本課程為了簡化,所以直接存在 json 檔案,這不是實務正常做法~ 為了方便起見,每次新增文章 `posts.json` 都會改變,就都一起上傳,沒關係~
## 課程目標 - 使用 ejs 模板並讀取變數 ## 課程內容 這一課來學習如何讀取變數之後,放進 ejs 模板呈現! 先來安裝之前用過的 readline-sync 套件 ``` npm install readline-sync ``` 替這課建立一個資料夾,然後建立 `index.js` `hello.ejs` `users.json` 這幾個檔案 此時資料夾會長類似這樣 ``` repo ├── package.json ├── package-lock.json ├── node_modules ├── lesson1 │ └── index.js ├── lesson2 │ ├── hello.ejs │ └── index.js └── lesson3 ├── users.json ├── hello.ejs └── index.js ``` 在 users.json 放入以下內容 ``` [ { "name": "小明", }, { "name": "小華", }, { "name": "小王", } ] ``` 在 hello.ejs 放入以下內容 ``` <div> <% for(var i = 0; i < users.length; i++) { %> <p> <%= users[i].name %>同學,你好! </p> <% } %> </div> ``` 在 index.js 放入以下內容 ``` const express = require('express'); const app = express(); const engine = require('ejs-locals'); const fs = require('fs'); app.engine('ejs', engine); app.set('views', './lesson3'); app.set('view engine', 'ejs'); app.get('/', function(req, res){ const data = fs.readFileSync('./lesson3/users.json'); const users = JSON.parse(data); res.render('hello', { users: users }); }); app.listen(3000); ``` 然後去終端機輸入 ``` node lesson3/index.js ``` 接著打開瀏覽器,在網址輸入 ``` http://localhost:3000/ ``` 你會看到很多則訊息,分別跟多位同學打招呼! --- 這段程式不用我多加說明了吧!檔案讀取也是之前教過的內容! 這邊唯一多學的東西,就是 ejs 關於 for 迴圈的語法,反正就是 `<%` 跟 `%>` 之類的東西包起來而已 ejs 還有支援很多豐富的語法&功能,有興趣的話,自行研究一下吧! ## 課後作業 這次要練習匯入資料到 ejs 模板 請新建立 hw3 資料夾,採用以下結構 ``` /repo /hw3 /index.js /homepage.ejs /posts.json ``` 請修改 homepage.ejs 內容,將文章內容移出來,放在 posts.json 裡面 ``` [ { "title": "第一篇日記", "content": "今天天氣很好,夏天太陽很大,讓我心情很好" }, { "title": "第二篇日記", "content": "早起出門運動,回家沖個澡,整天心情很好" }, { "title": "第三篇日記", "content": "下大雨一整天,整天在家追劇,滿舒服的" } ] ``` 這樣 homepage.ejs 內就不會只是 html 了,你會練習到 ejs 獨有的模板語法! 完成以上任務,你就完成這次的課程目標了! --- 請更新你的 github 專案內容,此時應該變成這樣 ``` /repo /hw1 /index.js /hw2 /index.js /homepage.ejs /hw3 /index.js /homepage.ejs /posts.json ``` 依此類推,之後就這樣交作業!
## 課程目標 - 使用 ejs 模板渲染出 html ## 課程內容 上一課我們成功讓後端回應 html 給瀏覽器了,很棒 可是每次都讓 res.send 回應一大串 html,就太奇怪了 至少要讓 html 內容放在單獨一個檔案,才有寫網頁的感覺吧! 這課來學習如何做到這點吧! --- 來安裝一款新套件,請在終端機輸入 ``` npm install ejs-locals ``` 替這課建立一個資料夾,然後建立一個 index.js 檔案與一個 hello.ejs 檔案 此時資料夾會長類似這樣 ``` repo ├── package.json ├── package-lock.json ├── node_modules ├── lesson1 │ └── index.js └── lesson2 ├── hello.ejs └── index.js ``` 在 hello.ejs 放入以下內容 ``` <h1>恭喜您,成功囉!</h1> <h2>您真的做得很棒!</h2> <p>繼續學習,不斷進步吧!</p> ``` 然後在 index.js 放入以下內容 ``` const express = require('express'); const app = express(); const engine = require('ejs-locals'); app.engine('ejs', engine); app.set('views', './lesson2'); app.set('view engine', 'ejs'); app.get('/', function(req, res){ res.render('hello') }); app.listen(3000); ``` 然後去終端機輸入 ``` node lesson2/index.js ``` 接著打開瀏覽器,在網址輸入 ``` http://localhost:3000/ ``` 你會看到一段打招呼訊息! --- ejs 是 javascript 社群常用的一款「模板引擎」套件 我們不是直接安裝 ejs 套件,而是安裝 ejs-locals 套件,這是一款把 ejs 整合進 express 的方便套件! 在載入 ejs-locals 之後,接著用 app.engine 告訴 express 我們要設定模板引擎 然後用 app.set 告訴 express 要去哪邊找到 `模板檔案` 最後,處理 http 請求的地方,把原本的 res.send 改成 res.render 並放進模板檔案名稱,就可以囉! 多看幾眼這段程式,這就是後端開發,用 node、express 來讀取一段 html,並且回應給瀏覽器的方式,不難吧! ## 課後作業 這次要練習使用 ejs 模板 請新建立 hw2 資料夾,採用以下結構 ``` /repo /hw2 /index.js /homepage.ejs ``` 並開發一個 app,打開首頁 `http://localhost:3000/` 會顯示 homepage.ejs 的內容作為部落格首頁,homepage.ejs 的內容先放這些 html 就好: ``` <h1>我的個人日記 APP</h1> <div> <h2>第一篇日記</h2> <div>今天天氣很好,夏天太陽很大,讓我心情很好</div> </div> <div> <h2>第二篇日記</h2> <div>早起出門運動,回家沖個澡,整天心情很好</div> </div> <div> <h2>第三篇日記</h2> <div>下大雨一整天,整天在家追劇,滿舒服的</div> </div> ``` 完成以上任務,你就完成這次的課程目標了! --- 請更新你的 github 專案內容,此時應該變成這樣 ``` /repo /hw1 /index.js /hw2 /index.js /homepage.ejs ``` 依此類推,之後就這樣交作業!
## 課程目標 - 使用 node 與 express 回應 http get request ## 課程內容 在 node 中開發後端程式,通常會使用一款叫做 express 的套件 雖然不用 express 也能夠開發後端應用,但 express 提供很多現成好用功能 所以先來安裝 express 吧! ``` npm install express ``` 建立一個資料夾,放我們每課的練習內容,這一課就叫 lesson1 吧 然後建立一個 index.js 檔案 此時資料夾會長類似這樣 ``` repo ├── package.json ├── package-lock.json ├── node_modules └── lesson1 └── index.js ``` 在 index.js 檔案放入以下內容 ``` const express = require('express'); const app = express(); app.get('/', function(req, res){ res.send('<h1>恭喜您,成功囉!</h1>'); }); app.listen(3000); ``` 然後去終端機輸入 ``` node lesson1/index.js ``` 接著打開瀏覽器,在網址輸入 ``` http://localhost:3000/ ``` 你會看到一段大大的打招呼訊息! --- 讓我們逐行說明一下 前面兩句是載入 express 套件,然後建立主程式物件 `app.get()` 是註冊登記一個處理 `HTTP GET 請求` 第一個參數是 `要處理的網址` 第二個參數是放進一段「函式定義」代表要如何處理 函式定義通常會用 `(req, res)` 當參數,有人會寫 `(request, response)`,都可以,分別是代表 `請求` 與` 回應` 的物件 這段看不太懂沒關係,需要稍微研究一下「HTTP 協定」才會知道定義 反正就先用 `res.send` 來回應一段 html 就對了! 最後用 `app.listen(3000);` 來在 port 3000 跑這段後端程式 --- 在一台電腦上,多個程式之間彼此溝通,通常會在電腦上各自使用一個 port 號碼 在瀏覽器中,通常只會輸入網址,例如 `https://www.google.com.tw` 之類的 只輸入網址,代表使用 443 當作 port,舉例來說,你可以在網址輸入 `https://www.google.com.tw:443` 看看,結果一模一樣 一個 port 只能同時給一個程式使用,為了避免用到別的程式在用的 port,我們請 node 在這邊使用 3000 這個冷門的 port,方便我們測試 然後 `localhost` 不是真的網址,是請瀏覽器直接在本機電腦上尋找網站開啟的意思! 以上通通看不懂沒關係,需要對 `網際網路協定` 稍微研讀才比較懂,先照做即可! ## 課後作業 這次的系列作業,要練習開發一個「個人日記 APP」 首先來練習如何用 node 回應 http get request 請開發一個 app,打開首頁 `http://localhost:3000/` 會顯示 `<h1>我的個人日記 APP</h1>`,先做到這樣就好 完成以上任務,你就完成這次的課程目標了! --- 交作業的方法: 請建立一個 repo 上傳到 github 這個 repo 的檔案結構應該會是這樣: ``` repo ├── package.json ├── package-lock.json ├── node_modules └── hw1 └── index.js ``` 接下來的每次作業,都新開一個小資料夾 然後把 github 專案連結,貼到留言區即可
你的轉職路上,還缺少一份練功作業包!寫完這九包,直接拿作品去面試上班!
本學院另有附設一個 LINE 新手發問&交流群組!歡迎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