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2025年8月16日)我寫了一篇關於為什麼能正確使用Power BI的使用者數量沒有增加的文章。結果這篇文章在Qiita上熱搜,這還挺讓人費解的。 😇(截至2025年8月24日,閱讀量已超過15萬次)
我在上一篇文章的結尾提到了「過度依賴人工智慧(過高期望)」的問題,這次我想以自己的方式更深入地探討這個問題。
所以,標題中的問題就是本文的主題。讓我們開始吧!
人工智慧可以大致分類,但類型繁多。最新的趨勢是基於 LLM(大型語言模型)的生成式人工智慧。這是一種深度學習模型,它儲存海量文字資料,並運用先進的統計技術來學習哪些單字經常在哪些單字之後使用。由於它對語言中的詞彙模式有著深入的了解,因此能夠進行自然對話。之所以被稱為生成式人工智慧,是因為它能夠利用這種自然對話來產生使用者所需的輸出,例如文件、圖像、影片或音樂。
舉一個生成式人工智慧學習模式的具體例子,它就像我們人類在工作或學校遇到朋友說「早安」時,我們也會回應「早安」的問候語。關鍵在於,從聽到「早安」到我們回應之間,無需任何思考。問候並非你在回應時會思考的事情,而是一種條件反射。如果你不喜歡的人向你打招呼,你可能會考慮,但人工智慧沒有任何愛好或偏好,所以它不會討厭任何人。因此,它會不假思索地回應。而且,它在每一次對話中都會這樣做。換句話說,人工智慧不會思考,它只是進行模式匹配。然而,由於它是基於LLMs(LLM),因此它是一種比人類想像中更高級的模式匹配。
可以說,生成式人工智慧的趨勢是由 OpenAI 的 ChatGPT 引發的。正因如此,人工智慧變得如此商品化(即普遍使用),以至於它現在指的是生成式人工智慧。然而,在生成式人工智慧潮流出現之前,人工智慧就已經存在了。人工智慧(AI)細分為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等領域,而這些領域的研究由來已久。
如今,這已司空見慣,但即使是數位相機和智慧型手機鏡頭,也能在按下快門之前辨識並優化人臉影像。如果沒有人,相機會根據風景優化影像;如果有快速移動的動物或車輛,相機會對焦於該物體。即使在夜景中,相機也能比肉眼更清晰地捕捉拍攝主體。所有這些都是透過深度學習模型處理的。換句話說,它不是生成式人工智慧,而是人工智慧處理。截至2025年,它可能是消費性產品中最自然的人工智慧形式之一。事實上,當用相機拍照時,沒有人會想到「我在用人工智慧!」這是因為它已經變得如此自然。事實上,在數位相機或智慧型手機上停用人工智慧處理其實相當困難。
這樣說可能有點粗略,但我想說的是,如果把AI分成兩種,生成型AI和已經存在的AI,那麼本文的主題就是「生成型AI」。
你們當中有些可能已經提供了生成式人工智慧資料,並要求它進行分析或產生圖表。它的效果相當不錯,而且結果通常品質上可以用於實際工作。然而,即便如此,資料分析專業人士可能會參考生成式人工智慧的結果,但可能不會將其作為自己的工作成果。原因可能有很多,但就我而言,是因為我不信任或不相信人工智慧。我不信任或不相信它的原因是,它每次的答案都不一樣。從人類的角度來看,這很正常:你無法信任或相信一個每次你問他問題都會改變答案的人。
例如,如果你有資料並要求它分析某個專案,它會建立一個看起來相似的圖表。然而,如果你再次詢問它,結果可能會改變。如果你問人類,這種情況絕對不會發生。當然,即使是專業人士也可以做到這一點,如果他們故意多次詢問,巧妙地改變提示(AI 聽到的單字),然後使用所有這些資訊作為綜合參考,進行自己的分析。這裡的關鍵在於進行自己的分析。如果你最終想向第三方展示你自己的解決方案,你就需要為此負責。因此,最終你必須得出你自己的解決方案。
就目前情況而言,我認為,雖然它可以作為一種輔助工具,用來檢查自己觀點是否有疏漏,但不能讓它包辦一切。
當我寫最後一篇文章時,我收到了一些評論,
“如果這麼麻煩,我就不會做BI了。”
有些東西蘊含著細微差別。
這句話很容易理解。覺得BI 麻煩的人,可能是為了建立圖表。而真正懂 BI 的人,不會把建立圖表當成目標。這是因為 BI 的目標不是視覺化。對 BI 來說,視覺化只是達到目的的手段。視覺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元素,每個人都想創造漂亮的圖表、酷炫的圖表、人人都能理解的圖表。但即使他們能做到,目標也並沒有實現。
BI 的目的是
“我現在該怎麼辦?”
“接下來我們該怎麼辦?”
BI 的目標是讓使用者思考下一步該做什麼。我將其描述為“知道下一步該做什麼”。圖表只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手段。歸根結底,它就像一個交通號誌。紅、綠、黃燈代替數字,告訴用戶該停、走還是謹慎前進。 BI 的最終目標是能夠告知這些情況。
為了在組織內部實現這種狀態,必須將過去的資料與當前情況和當前階段的目標進行比較。只有持續監測特定領域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資料,才能確定是應該停止、繼續前進還是謹慎行事。如今,世界局勢瞬息萬變,因此這些決策無法僅憑組織內部的資料來做出。然而,如果組織內部的資料沒有經過如此細緻的整理,那麼當外部資料湧入時,就很難知道如何做出決策。
另一方面,讓生成式人工智慧建立圖表非常簡單。只需準備資料並給出指令即可。如果您認為結果不太匹配,可以給它額外的指令。繼續這樣做,直到得到滿意的結果。與商業智慧 (BI) 相比,建立圖表所需的工作量是天壤之別。
它的簡單性使其真正商品化,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非常棒。即使你不具備必要的資料準備技能,只要用自然語言發出指令,就能獲得你想要的結果。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未來。
我從事 BI 工作,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可以說以下內容:
出於臨時(一次性)目的,您可以要求生成式 AI 為您建立圖表或分析資料。
“我想在明天的會議上展示的幻燈片中加入一張圖表。”
“我正在社區活動上發表演講,我需要在幻燈片上加入圖表。”
在這些情況下,圖表是否是示意圖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一旦使用結束,它就不會再被使用。如果只是一次性使用,那麼盡可能簡化操作就顯得尤為重要。
另一方面,當您需要持續查看圖表、進行分析並做出決策時,BI 是必不可少的。持續查看意味著資料每天都在變化。每次資料變更時都詢問 AI 確實很麻煩。而且它也不能保證每次答案的格式都一致。
“您可以根據需要精確地設計提示,但每次都會得到相同格式的答案。”
有人可能會說,但即便如此,也需要人類向生成式人工智慧發出指令。增加自己的日常工作量是無稽之談。
“那麼為什麼不使用自動化工具來實現自動化呢?”
事實就是如此。這就是為什麼 BI 必不可少。任何 BI 工具都能夠定期獲取資料,以固定格式建模並更新資料。換句話說,可以實現資料獲取的自動化。 (相反,在選擇 BI 工具時,我們強烈建議檢查它是否具備此功能。)
在將資料傳遞給生成式人工智慧時,許多人沒有考慮到一件事。
“在將資料傳遞給人工智慧之前,您是否正確地組織了資料?”
這就是它的意思。
生成式人工智慧當然非常出色。即使資料有些髒,它也會按照指令處理,不會有任何抱怨。然而,我觀察過迄今為止在業務中使用的資料,即使傳遞給人工智慧,也總是充滿雜訊和髒資料。業務資料通常不適合資料分析。因此,預處理至關重要,例如先刪除未使用的列和值。預處理可以縮短提示,從而節省成本。
讓我們從稍微不同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我們如何看待支援生成式 AI 的 BI 工具?
Copilot for Power BI 現在支援 Power BI,而這正是我的專長。目前,Copilot for Power BI 可以:
它從您有權存取的 Power BI 內容中搜尋符合您條件的報告和語義模型。
總結具體報告
回答有關特定模型中的資料的問題
總結您已開啟的報告
使用特定的語意模型建立報表頁面
為您編寫 DAX 查詢
加入度量的描述
它非常有用,但當然,與任何生成性人工智慧一樣,您給出的答案由您自己負責,這意味著您必須驗證它們。
最重要的是,你需要為 AI 準備資料。連結是官方文件,其中對此進行了詳細說明。
我認為,優化 Copilot 的語意模型(尤其是針對 Power BI 的模型)是當務之急。 Copilot for Power BI 是針對 Power BI 進行最佳化的 Copilot,因此它遵循 Power BI 的最佳實務。簡而言之,您的語意模型應該始終採用星型模式,因為 Copilot 正是基於此假設進行操作的。此外,您還需要注意表格、列和度量的名稱。 Copilot 只知道模型中寫入的內容,並不知道您的業務是什麼。因此,您需要透過名稱和描述盡可能簡單地傳達這一點。
無論生成式人工智慧多麼優秀,它都不是通靈者,所以它不可能知道任何未被說出的事情。我認為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慧時,你應該牢記這一點。
我曾提到 Copilot for Power BI 具有匯總報告的功能,但作為報告建立者,我對此有一些擔憂。
例如,我與我的組織分享了我建立的一份報告並讓用戶開始使用它,有一天我看到一個用戶使用 Copilot 來總結我建立的報告中的一頁。
此時,作為一名報告撰寫者,我認為:
“嗯……我做的圖表如果不概括的話,估計別人就無法理解……”
這是一種非常強烈的失敗感。
BI 圖表的設計初衷是讓那些難以理解的資料一目了然。報告建立者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才能理解這些圖表,因為如果資料難以理解,那就毫無意義。因此,如果用戶使用 Copilot 來總結一份經過深思熟慮、用戶訪談和精心配色的報告中出現的圖表,一定會大吃一驚。
從當事人的角度來看是這樣,但我們不妨從稍微高一點的角度來思考一下。
“但是依賴生成式人工智慧摘要能提高用戶的分析能力嗎?”
事實上,不同的人對圖表有不同的看法是正常的。即使他們讀到的是同一篇文章,他們下一步的行動也會反映出這種看法,產生不同的假設和對策。之後,他們會討論並最終做出決定。逐一嘗試,驗證你的假設。如果無效,就嘗試下一個。堅持下去,直到你得到你想要的結果。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看到任何改善。我相信商業智慧(BI)就是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而提出的一種管理方法。但生成式人工智慧能幫我們實現這個目標嗎?
我現在非常感興趣的是這個提議。幾年後我們就能知道結果了。希望我們最終不會陷入用戶無法獨立思考的最壞情況。
這次我思考的話題是“如果我們有了生成式AI,我們還需要BI嗎?”
使用生成式人工智慧時
“僅僅因為有可能,我們就應該真的僱用他們來工作嗎?這是我們應該始終考慮的事情。”
我認為這一點很重要。生成式人工智慧非常出色,未來它很可能能夠做得更多。我們已經達到了這樣的地步,人們會想:「嗯,當然可以用人工智慧做到這一點。」 既然人們已經理所當然地認為它可以做到,那麼將其融入到業務運營中是否是最佳選擇?考慮這個問題正在成為人類的工作。有很多因素需要考慮,例如業務流程、成本,以及如果我們繼續使用這種方法幾年會發生什麼。
既然我們生活在一個可以使用生成式人工智慧的時代,我希望它會變得更加方便,人們可以利用空閒時間冷靜地思考。
原文出處:https://qiita.com/yugoes1021/items/009e96ab31bf3dbb8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