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今年大家或多或少聽過各大廠都在進軍智慧眼鏡領域,比如小米、Oppo、阿里、華為等都已經發布了自己的智慧眼鏡產品,另外諸如字義跳動等企業也都在跟進研發中,那為什麼這兩年眼鏡這個早已被遺忘的穿戴產品,會又再一次被重視起來呢?要知道多年前的谷歌眼鏡可是已經「折戟沉沙」過。

答案其實很簡單:
是的,也是對於國內來說智慧眼鏡場景可能還很陌生,但是在國外智慧眼鏡的市場在近兩年已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驗證,證明了這個方向是可行,且市場發展前景非常不錯。
比如近日亞馬遜就發布了它們內部員工使用的智慧眼鏡,在工作場景可以看出來是有相當不錯的效率提升:
那麼大家覺得目前全球智慧眼鏡的霸主是誰?是蘋果還是谷歌?答案都不是,可能出乎大多數人意料,目前智慧眼鏡和 AR 領域,佔據絕對優勢地位的是 Meta:

在今年 IDC 公布 Q1 全球 XR 市場份額排名,Meta 穩居第一,而根據 CounterPoint Research 9 月 12 日發布的報告,2025 年第二季度,Meta 以 71% 的市場份額繼續領跑全球擴展現實(XR)頭顯市場。

而實際在銷量上,Meta 的部分產品銷量為:
另外 IDC 還針對智慧眼鏡未來市場也做了預測,比如 2025 年全球智慧眼鏡市場出貨量,預計達到 1,451.8 萬台,同比增長 42.5% ,相應的 AR / VR 設備出貨量預計 569.0 萬台。
是不是很意外,Meta 目前在這個領域是遙遙領先,而我們為什麼對 Meta 在這個領域陌生,主要是因為 Meta 沒對國內開放,就算你買了也會鎖區。
而從數據上可以看出來,目前這個領域的前景還是很可觀,所以國內廠商都開始發力這個領域無可厚非,另外因為 AI 存在「區域性保護」的問題,所以也注定了國外眼鏡產品在國內沒有優勢,另外可能有個大家都不是很熟悉的品牌:雷鳥,作為 TCL 的子品牌,在眼鏡這個領域其實也是深耕許久,特別是在「致敬」 Meta 的道路上發展許久,也算是國內智慧眼鏡的第一梯隊:

那麼除了 AI,還有什麼讓智慧眼鏡迅速發展嗎?那肯定是智慧眼鏡上的顯示渲染方案,對比起當年的谷歌眼鏡,現在的智慧眼鏡方案更加成熟多樣,眼鏡主要可以根據其核心的光學方案分為兩大陣營:「光波導 (Waveguide) 」和「鳥浴式 (Birdbath) 」:

第一種方案是光波導方案,如上效果所示,簡單來說,光波導技術的核心物理原理是全內反射,當光線從一個折射率較高的介質(如玻璃)射向一個折射率較低的介質(如空氣)時,如果入射角大於某個臨界角,光線將不會折射出去,而是被完全反射回高折射率介質內部,通過這種方式:
光線可以在一片薄薄的鏡片內部像在光纖中一樣被「引導」和傳播。
而在這個基礎上又分為幾何光波導和衍射式光波導,簡單區別就是:
看不明白無所謂,只需要知道,這種場景下的眼鏡 AR 類似 HUD,而因為是處理在鏡片上實現,所以鏡片基本是不可更換,也就是鏡片如果不支持定製處方鏡片,那麼對於近視人群就非常不友好,當然就算可以定製,更換成本也不低:

當然好處也很明顯,這類眼鏡和普通眼鏡非常近似,具有高透明度、輕薄化和接近普通眼鏡的外觀,適合全天候佩戴,不過另外此類方案的鏡片,在一定角度一般也可以看到螢幕上的反射區域(腐刻區域),顯示內容也有單眼或雙眼的不同配置,而且也有不同的光引擎技術(LCoS 、MicroLED、Micro-OLED)選擇,比如:
| 品牌 | 主力產品 | 光引擎技術 | 顯示配置 | 外部可見性 |
|---|---|---|---|---|
| Meta | Ray-Ban Display | LCoS (矽基液晶) | 單鏡片 (右眼彩色顯示) | 完全不可見,隱私性極高 |
| TCL (雷鳥) | RayNeo X2 | MicroLED (全彩) | 雙鏡片 (雙目彩色顯示) | 鏡片透明,但顯示區域的光柵結構在特定角度下可能被觀察到 |
| Rokid | Rokid Glasses | MicroLED (單色) | 雙鏡片 (雙目單色顯示) | 鏡片透明,顯示區域可見 |
| Oppo | Air Glass / Air Glass 3 | MicroLED (單色/彩色) | 單鏡片 (Air Glass) / 雙鏡片 (Air Glass 3) | 鏡片透明 |
| 夸克 (阿里) | Quark AI Glasses (AI+AR版) | MicroLED | 雙目光波導 | 鏡片透明 |
第二類方案「鳥浴式」光學方案 (Birdbath) 其實更類似「隨身巨幕」的螢幕形態,這類眼鏡的核心功能是媒體場景,通過犧牲一定的透光率(外觀類似太陽鏡)來換取巨大的視場角和出色的對比度:

這是一種結構相對簡單的光學系統,主要由兩個核心元件組成,分為一個分光鏡(半透半反的平面鏡)和一個球面合束鏡(曲面半透半反鏡):
這樣光線可以穿過分光鏡進入眼睛,而來自現實世界的光線則依次穿過球面合束鏡和分光鏡進入眼睛,從而實現圖像疊加,具體的例子有:
| 品牌 | 主力產品 | 光學方案 | 光引擎技術 | 外部可見性 | 鏡片更換/處方支持 |
|---|---|---|---|---|---|
| XREAL | Air 2 Pro / One Pro | 鳥浴式 (Birdbath) | Micro-OLED | 鏡片較暗,類似太陽鏡,無法直接看到顯示內容,但能看出設備在工作 | 不可更換;通過磁吸處方鏡片插片實現 |
| Viture | Luma Pro / Luma XR | 鳥浴式 (Birdbath) | Micro-OLED | 鏡片較暗,類似太陽鏡 | 不可更換;支持屈光度調節或使用處方鏡片插片 |
| TCL (雷鳥) | RayNeo Air 3s | 鳥浴式 (Birdbath) | Micro-OLED | 鏡片較暗,類似太陽鏡 | 不可更換;通過處方鏡片插片實現 |
| Rokid | Max2 | 鳥浴式 (Birdbath) | Micro-OLED | 鏡片較暗,類似太陽鏡 | 不可更換;通過處方鏡片插片實現 |
這類智慧眼鏡與其說是眼鏡,倒不如說是輕便式的穿戴螢幕,它其實更接近墨鏡的場景,也不是特別適合日常外出作為常佩戴眼鏡,但是有個好處就是相對還是比較輕便:

之所以需要鏡片較暗,主要是因為 Birdbath 的光效率極低,圖像光線需要兩次經過分光鏡(一次反射,一次透射),導致巨大的光能損失,同時這類眼鏡也是存在需要雙鏡片的情況,佩戴後從側面看也會相對突出:

實際上,針對更換處方鏡片的場景,目前比較多的就是使用模組化插片,這也是目前最普遍的方法,一個獨立的、包含用戶處方鏡片的次級鏡框,通過磁力或物理卡扣固定在智慧眼鏡的內側,比如 XREAL 這樣的產品就基於這樣的實現居多。
總結一下,如果基於目前的主流實現,具體有:

最後其實還有一種虛擬視網膜顯示(VRD)方案,只是目前的應用相對較少,比如來自 brilliant labs 的智慧眼鏡方案就有類似 Halo Display 的支持:

簡單來說,VRD(Virtual Retinal Display)是一種從根本上不同的「無螢幕」技術,它不產生任何中間的真實圖像,而是使用一束低功率激光(彩色則使用紅綠藍三色激光),通過微型掃描振鏡,將調製後的光束以光柵掃描的方式直接「畫」在用戶的視網膜上,通過逐個像素地調製激光強度,大腦便能感知到一幅完整的圖像:
當然,如果真要說顯示效果,肯定還是目前的 XR 領域的頭戴設備更好,比如 vision pro、Meta Quest 和剛剛發布的 Galaxy XR 肯定更好:



總銷量上依然是 Meta 占據優勢。
針對這類產品,它們支持在 AR 和 VR 直接切換,沉浸效果和互動效果更優質,例如下面這些是 Galaxy XR 的互動效果:
但是對比眼鏡場景這些頭戴設備有幾個直觀問題:
最核心就是日常帶著一個這樣的東西在路上走,其實有點羞恥了(部分人除外),如果在公共場景,這樣的情況是不是會有些詭異:

並且這個重量加續航,頭戴設備也不適合長時間外出佩戴,所以更適合固定場景使用,而目前支持的場景也不夠多,所以也沒像手機一樣普及。
另外,在控制方面,智慧眼鏡主要依賴語音互動,有的是需要你抬手按下眼鏡上的特定按鍵,而在這方面,為了解決語音互動在公共場所的尷尬問題,今年 Meta 也發布了一個其他控制途徑:肌電手環 sEMG。
通過佩戴一個手環,檢測用戶的手勢信號(肌電信號),從而實現眼鏡的功能控制,甚至實現聊天的文字輸入(英語):

Meta 針對這個功能就開源過一個 emg2pose 項目, 這個項目的算法用了包含25,253個HDF5檔案的大型數據集,檔案記錄了193 名參與者在 29 個不同階段(如數數、抓握等)的手部動作,每個檔案都包含時間對齊的、以2kHz頻率採樣的表面肌電圖(sEMG)和通過運動捕捉系統記錄的真實手部關節角度,sEMG數據從手腕設備上的16個電極通道採集,數據會被分割成窗口(例如,1秒的窗口包含2000個EMG樣本)進行處理:
可以看出,智慧眼鏡目前來說還是相對不錯的賽道,如果硬要說有什麼限制著智慧眼鏡的發展,那大概率還是電池續航和功耗,還有價格。
目前對於續航方面,通用方案是提供外置磁吸式電池的支持。
目前因為體積限制,智慧眼鏡的內置電池大多 200 毫安左右,並且由於功耗和散熱問題,智慧眼鏡高度依賴手機 App 的聯網和後期處理能力,所以目前這個賽道的 App 還有個特點:基本都是純原生開發。
因為需要涉及藍牙的互動(音樂、音效、語音互動、BLE)和 AI 模型等能力,手機平台比較強關聯,所以導致目前幾乎各大眼鏡 App 都是純原生開發,這也算是這個賽道的一個特色。
那麼,你覺得智慧眼鏡的未來如何?是否會是另外一個未來會被普及的穿戴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