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批踢踢看到一個討論,簡單參與討論如下
安安,小弟奈米軟體創業者,先不聊教育、台灣人腦袋之類,文化的面向
光就客觀的地理、歷史狀態,台灣要發展軟體產業,目前至少有七大挑戰
軟體業因為超級規模化、邊際成本極低的特性,本來就是大國會吃掉小國市場的產業
也就是大國的企業家做好產品、站穩市場之後,就同時秒殺小國的競爭對手了
大家可以看一下自己平常有在用的、付費的軟體,幾乎全部都是美國做的
台灣人口稠密、做什麼都方便,沒什麼動機發展 IT 產業
假設有一群台灣人畢業之後各奔東西,出社會之後想要碰面,他們週末搭個捷運就能碰面
但如果是一群美國人,要碰面可能沒那麼簡單,就會有動機去寫一些 IT 工具
這點在做生意時也是一樣,你沒辦法頻繁搭捷運去跟客戶碰面開會
再舉個例,當初 Skype 的創辦人在美國,有一個台灣的女友,遠端戀愛,他當然有很強的
動機解決自己的問題、做出很好的產品
當你有一億人口的時候,你可能會想要創辦一個線上課程平台,用分潤的方式經營,做最
規模化的生意
當你今天有一千萬人口的時候,你只能做成群眾募資授課平台,半規模化(群募的部份)
當你今天只有一百萬人口的時候,你在市區租幾間教室,開實體補習班就差不多了
再舉個例
當你有一億人口的時候,你可能會想研發一款超猛的 SaaS 內建 AI 輔助自助式投保平台
當你今天有一千萬人口的時候,你做一個讓保險業務可以跟潛在客戶互動的討論區就差不多
當你今天只有一百萬人口的時候,你組一個業務團隊,到處陌生開發就可以了
在台灣有很多瑣碎的問題,你花錢找幾個工讀生 key in 或人工處理就行了
但如果基本時薪很貴的話,你就會願意每個月花幾百塊錢租一些 SaaS 軟體來處理,也就是軟體業的創業家會有更多市場能做
例如韓國有 Naver 保住搜尋引擎在本國的利潤、整合型人才,然後母雞有能力培養更多小雞,例如 LINE 就被孵化出來
中國是直接趕走外國母雞,所以幾年下來可以有本土巨頭
台灣曾經有一些有潛力變成母雞的企業,不知為何都消失了
這點跟演藝圈遇到的困境很像,你看中國網站的 footer 都會有一個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01号京ICP证030173号」像這樣的東西
在中國做 IT 就是要登記跟許可
那台灣的軟體企業家,你的產品到底能不能賣到中國?那你企業跟老闆本身會受到什麼樣的檢視?很容易就被長城 ban 掉,也很容易被台灣人痛罵叛國
歐盟的軟體企業在歐盟境內阻力比較小,然後你看很多新加坡的企業,都很習慣出海到整個東南亞市場
...那台灣的軟體企業家,到底該把海外的野心放在哪裡?
小小國家,商人本來就很仰賴中央政府的強力扶植
以前一些有資源的強力政府機構,現在基本上都變成綁樁機器
我們不再能透過「利益輸送」、「圖利財團」的方式,養出一隻能跟外國企業互幹的巨獸
所以結論是,與其問為什麼台灣寫不出好的軟體跟遊戲
不如去問:在有這七大挑戰的情況下,台灣的軟體產業到底要如何發展?
能夠回答這個問題的政治人物,很適合當下一任數發部長
能夠回答這個問題的企業人物,很自然會變成下一個張忠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