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川の電商水電行
Shopify 顧問、維護與客製化
💡
小任務 / 單次支援方案
單次處理 Shopify 修正/微調
⭐️
維護方案
每月 Shopify 技術支援 + 小修改 + 諮詢
🚀
專案建置
Shopify 功能導入、培訓 + 分階段交付

AI 能幫你寫程式碼,但把程式碼變成軟體,還是得靠人

AI 能寫程式碼,但它造不出軟體

最近,我收到越來越多的消息:陌生人發來一坨 AI 生成的程式碼,配上一句“能幫我把它變成產品嗎?”。

發信人往往是律師、銷售、醫生,甚至是咖啡店老闆。他們沒有寫過一行生產程式碼,卻用最新的 AI 工具在週末拼出了能跑的 demo。介面亮眼、互動順暢、功能看似齊全——至少在本地機器上點兩下是這樣。然後,他們卡住了。卡在“上線”兩個字上。於是他們開始滿世界找技術合夥人、CTO、外包團隊,願意用股權、現金、分成換取一個承諾:把這個玩具變成生意。

這讓我反覆問自己一個問題—— 如果 AI 真的能取代軟體工程師,為什麼這些人還需要我們?

這種感覺非常有共鳴,是我看到安仔的推文進而寫下這篇,原文是Claude ceo 的一篇介紹bytesauna.com/post/coding…
AI 會“寫程式碼”,但它不會“做軟體”
作者:Matias Heikkilä

你有沒有發現,最近有相當多的人在到處尋找技術合夥人或者 CTO?

反正我吧,收到了多得驚人的這類諮詢;他們的話術大同小異:“嘿,我這兒有個‘憑感覺編程 (Vibe Coding)’搞出來的 App,你願意幫我把它做成‘生產就緒’(也就是能正式上線、穩定運行)的版本嗎?”

我大概能給這些人畫個像。想像一下:他們非常懂自己的業務,但一直以來都缺乏技術能力,沒法把好點子變成現實——他們可能是個法律顧問,或者客戶經理。

這些人幹嘛要找我呢?

我也琢磨了一下,我覺得這釋放了一個重要信號:到底有什麼事是他們靠生成式 AI (GenAI) 沒法獨立完成的?

這不正是現在人人都想搞明白的問題嗎?大家都想知道這些模型的能力邊界。或者,說得再直白點:大家都想知道哪些工作很快要被淘汰了。

我收到這些求助,這個事實本身就說明了“軟體工程”這個行業的一些問題。我的意思是,如果軟體工程真的已經被 AI 自動化了,那根本不會有人來找技術合夥人。

嗯,我想我明白為什麼我們會收到這些請求了。關鍵在於:AI 會寫程式碼,但它不會構建軟體。

這是我在花了大量時間用 AI 輔助編程、並且看了無數別人的演示之後,得出的結論。

圈內有句老話:寫程式碼容易,軟體工程難。

現在看來,說大語言模型 (LLM) 已經能自動化“大量寫程式碼”的工作,這挺公允的。像 GPT-5 這樣的模型(這裡作者指代的是未來更強的模型),在解決那些定義清晰、孤立的小問題時,成功率相當高。

但是,“寫程式碼”本身並不是大多數程式設計師拿工資的真正原因。構建一個能正式上線的 App,那不叫“寫程式碼”,那叫“軟體工程”。

在我看來,當你試圖把一個“演示版 (demo)”變成一個“真正的產品”時,“寫程式碼”就升級成了“軟體工程”——而這,恰恰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些人帶著他們的專案來找你的時候。

我其實也不太清楚為什麼 AI 至少目前還無法“構建軟體”。

也許這和工作的本質有關。當你以寫軟體為生時,你的核心任務是處理“複雜性”。一個普通的線上產品,它做的可能只是一堆簡單的事情。真正的挑戰是,如何讓“成百上千件”簡單的事情同時不出錯地運行,並且讓整個系統保持“可維護性”。

換到我們今天討論的 AI 話題下,這句話可以這麼說:演示一個“功能”是一回事;而用一種支持“整合、擴展和長期可維護性”的方式來“構建”這個功能,則完全是另一回事,難度天差地別。

當你點開那些人發來的程式碼時,你會發現,所謂的“讓 App 生產就緒”,真正的意思其實是“把這些程式碼全刪了,從頭重寫”。

我覺得,這非常清楚地說明了我們在 AI 發展上目前所處的階段。

下面是我的個人認知和理解

程式碼 ≠ 軟體

寫程式碼從來不是軟體工程裡最難的部分。把一個明確定義的小任務拆成函數、補全語法、跑通單元測試——今天的 AI 已經爐火純青。你給它一個 user story,它能吐出結構清晰、類型標註、測試覆蓋的程式碼,速度比大多數 junior 快十倍。

但軟體不是程式碼的堆疊。
軟體是一座城市:

  • 有下水道(錯誤處理、日誌、監控)
  • 有供電系統(部署、擴容、降級)
  • 有消防通道(安全、合規、審計)
  • 有城市規劃(架構、分層、演進路徑)

AI 能給你蓋一棟漂亮的別墅模型,3D 渲染、燈光效果、VR 漫遊一應俱全。

可它不會告訴你:

  • 這棟樓的地基能不能扛颱風?
  • 消防通道夠不夠寬?
  • 十年後要加裝電梯,牆體要不要留洞?

那些找上門的人,拿來的正是這種“模型房”。

運行在 localhost:3000,依賴本地 SQLite,硬編碼 API key,錯誤直接 console.log。它能演示,卻經不起風吹雨打。

複雜度的管理是人的專屬 軟體工程的核心不是“寫”,而是“管”。

管理的是複雜度。

一個生產系統往往由幾百個“簡單”模組組成。單獨看,每個模組都平平無奇:

  • 使用者登入
  • 訂單支付
  • 庫存扣減
  • 訊息推送

但要把它們同時跑起來,還要滿足:

  • 99.99% 可用性
  • 峰值 10 萬 QPS
  • 數據最終一致
  • 支持多地區部署
  • 能平滑升級不掉單
  • 出錯能秒級回滾
  • 成本控制在預算內

這就是幾百個“簡單”同時成立的約束條件。

AI 能解決其中一個,卻無法同時滿足全部——因為它沒有“整體觀”。

它不知道:

  • 這個快取失效策略在雙十一會雪崩
  • 這個資料庫索引在數據傾斜時會鎖表
  • 這個第三方 SDK 在 iOS 18 上會閃退

這些知識不在訓練數據裡,而在無數次深夜排障的肌肉記憶裡。

AI 是超級實習生,不是建築師

把 AI 想像成一個頂尖的實習生:

  • 學得快、碼得快、文檔寫得漂亮
  • 但沒有 product sense
  • 沒有 cost awareness
  • 沒有 risk radar

你讓它實現“使用者上傳頭像”,它會給你一個完美封裝的函數。但它不會問:

圖片要不要壓縮?存儲用 S3 還是 CDN? 熱點怎麼做? 违规内容怎麼審核? GDPR 合規怎麼落地?

這些問題不是“程式碼問題”,而是“系統問題”。

它們分布在產品、運維、安全、財務、法務的交界處。AI 沒有跨部門的上下文,也沒有權衡利弊的動機。

門檻沒有降低,只是前移了

AI 把“寫程式碼”的門檻拉低到幾乎為零,但把“定義問題”的門檻拉高了十倍。

過去,想法 → 程式碼 的鏈路被技術能力卡住。

現在,想法 → demo 只需一個週末。但 demo → 產品 的鏈路,依然被複雜度管理卡住。

那些非技術創始人用 AI 跳過了第一道關卡,卻撞上了第二道更高、更硬的牆。他們需要的不是“會寫程式碼的人”,而是“能把複雜度翻譯成可持續系統的人”。

未來的分水嶺

AI 不會取代軟體工程師,但會重新定義軟體工程師。

未來的頂尖工程師不是寫最多程式碼的人,而是:

  • 最懂業務,能把模糊需求翻譯成可驗證的約束
  • 最懂系統,能在數百個維度上做最優權衡
  • 最懂演進,能設計出“十年不重寫”的架構

AI 會成為他們的超級槓桿:

  • 自動生成 boilerplate -
  • 智能重構 legacy 程式 -
  • 實時建議最佳實踐

但槓桿再長,方向盤還是握在人手裡。

工具在進化,護城河在升級

AI 能寫程式碼,卻造不出軟體。

AI 能寫程式碼,
但軟體是人馴服複雜度的藝術。
這條鴻溝,短期無解。
這條護城河,正在加固。

所以,下次有人拿著 AI demo 找你說“就差上線了”,
你可以微笑點頭:“這屎山,老子改不動,找你的 AI 去呀!”要幹也不是就可以,加錢我重寫!


原文出處:https://juejin.cn/post/7566106457780453416


精選技術文章翻譯,幫助開發者持續吸收新知。

共有 0 則留言


精選技術文章翻譯,幫助開發者持續吸收新知。
🏆 本月排行榜
🥇
站長阿川
📝26   💬5   ❤️7
797
🥈
我愛JS
📝2   💬7   ❤️3
117
🥉
御魂
💬1  
4
評分標準:發文×10 + 留言×3 + 獲讚×5 + 點讚×1 + 瀏覽數÷10
本數據每小時更新一次
🔧 阿川の電商水電行
Shopify 顧問、維護與客製化
💡
小任務 / 單次支援方案
單次處理 Shopify 修正/微調
⭐️
維護方案
每月 Shopify 技術支援 + 小修改 + 諮詢
🚀
專案建置
Shopify 功能導入、培訓 + 分階段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