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較長,建議點讚收藏,以免遺失。更多AI大模型應用開發及AI演算法學習視頻及資料,盡在聚客AI學院
多模態學習模擬人類認知過程——例如描述電影時,我們不會孤立地評價畫面或音樂,而是綜合視覺、聽覺和劇情信息形成整體感受。但是,這要求模型從單模態處理(如僅分析圖像或文本)進化到多模態協同,能同時理解和關聯圖像、文字、聲音等異構數據。今天我將深入解析要實現多模態學習的兩大核心難題:多模態對齊和多模態融合,如果對你有所幫助,記得告訴身邊有需要的朋友。
多模態對齊的核心是讓AI識別不同模態間的語義對應,例如圖像中的一隻橙色貓與文本描述“一隻可愛的橘貓在曬太陽”建立等價關係。這涉及將圖像(像素矩陣)、文字(符號序列)和聲音(波形)等異構數據映射到統一理解層面。
難點在於模態表示的異構性:圖像以像素值(如[255, 128, 64]表示橙色)編碼,文字以離散符號(如“橘貓”)呈現,聲音則依賴頻率振幅。這種差異類似中英文交流的障礙,需尋找共同“語言”來實現匹配。
ps:由於文章篇幅有限,這裡再補充一個知識點,關於CLIP模型的訓練,我之前有整理過一個詳細的技術文檔,有興趣的粉絲自行領取:《CLIP模型訓練與實戰》
多模態對齊解決“對應關係”後,融合則關注“如何結合”。這類似於烹飪:對齊提供食材(模態數據),融合決定搭配方式(整合策略)。其目標是利用模態互補性,生成穩定全面的多模態表徵。融合策略分為三類,各具優劣。
晚期融合(獨立處理再結合):各模態獨立處理,結果在決策層綜合。例如,圖像分析輸出“這是一隻貓”,文本分析輸出“描述了寵物”,最終融合為“圖片中的貓與文字一致”。優點是對噪聲魯棒,但可能忽略模態間深層關聯。應用案例:醫療診斷中,影像AI和文本AI獨立分析後綜合;金融風控中,圖像識別與文本分析並行評估風險;內容審核中,視覺和文本審核獨立判定合規性。
交叉融合(動態交互):模態間實時交互,使用注意力機制互相查詢。例如,圖像處理時詢問文字“有描述動物的詞嗎?”,文字響應“貓”後更新圖像理解。優點在於捕捉複雜關係,效果最優,但計算資源密集。實現機制依賴交叉注意力網路:文本輸入經BERT編碼後與圖像特徵(來自CNN/ViT)在注意力層交互,彼此增強。
Transformer架構為多模態學習提供理想框架,通過統一處理機制解決對齊與融合問題。其核心優勢在於:
多模態學習的核心是讓AI具備“多感官協同”能力,其技術演進從簡單對齊(如CLIP的對比學習)向深度融合(如交叉注意力)轉變。Transformer的統一建模框架(統一Token化、自注意力、位置編碼)成為主流,推動GPT-4V等模型突破。未來趨勢強調語義級理解,從特徵拼接轉向動態交互,為視覺-語言模型(VLM)開闢廣闊應用場景。這一領域持續進化,要求工程師不斷深化模型架構優化,以實現更自然的AI多模態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