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感官AI革命:解密多模態對齊與融合的底層邏輯

image

本文較長,建議點讚收藏,以免遺失。更多AI大模型應用開發及AI演算法學習視頻及資料,盡在聚客AI學院

多模態學習模擬人類認知過程——例如描述電影時,我們不會孤立地評價畫面或音樂,而是綜合視覺、聽覺和劇情信息形成整體感受。但是,這要求模型從單模態處理(如僅分析圖像或文本)進化到多模態協同,能同時理解和關聯圖像、文字、聲音等異構數據。今天我將深入解析要實現多模態學習的兩大核心難題:多模態對齊和多模態融合,如果對你有所幫助,記得告訴身邊有需要的朋友。

image

一、多模態對齊:建立跨模態的對應關係

多模態對齊的核心是讓AI識別不同模態間的語義對應,例如圖像中的一隻橙色貓與文本描述“一隻可愛的橘貓在曬太陽”建立等價關係。這涉及將圖像(像素矩陣)、文字(符號序列)和聲音(波形)等異構數據映射到統一理解層面。

​​難點在於模態表示的異構性​​:圖像以像素值(如[255, 128, 64]表示橙色)編碼,文字以離散符號(如“橘貓”)呈現,聲音則依賴頻率振幅。這種差異類似中英文交流的障礙,需尋找共同“語言”來實現匹配。

image

核心方法包括對比學習和共用表徵空間​​:

  • ​​對比學習(如CLIP模型)​​:透過大規模配對數據訓練,模型學習正負樣本的相似度。例如,貓圖片與“一隻貓”文本配對時提升相似度,而與“一條狗”文本配對時降低相似度。經過數千萬次迭代,AI學會將不同模態“翻譯”为内部一致表示。
  • ​​共用表徵空間​​:將原始模態數據投影到統一向量空間。圖像特徵(如[像素1, 像素2, ...])和文本特徵(如[詞1, 詞2, ...])被映射為數字向量(如[0.2, 0.8, ...]),確保相關內容(如圖片貓和文字“貓”)在空間中鄰近,無關內容遠離。

image

ps:由於文章篇幅有限,這裡再補充一個知識點,關於CLIP模型的訓練,我之前有整理過一個詳細的技術文檔,有興趣的粉絲自行領取:《CLIP模型訓練與實戰》

二、多模態融合:整合信息的策略與技術

多模態對齊解決“對應關係”後,融合則關注“如何結合”。這類似於烹飪:對齊提供食材(模態數據),融合決定搭配方式(整合策略)。其目標是利用模態互補性,生成穩定全面的多模態表徵。融合策略分為三類,各具優劣。

​​三種融合策略及其應用​​:

  • ​​早期融合(直接混合)​​:在特徵提取階段直接拼接不同模態數據。例如,圖像特徵[1, 2, 3, 4]與文本特徵[5, 6, 7, 8]拼接為[1, 2, 3, 4, 5, 6, 7, 8]。優點在於捕捉底層交互,但單模態噪聲會污染整體。應用案例:視頻理解系統,將視頻幀序列與對應音頻窗口特徵拼接,學習視聽覺同步以支持視頻分類或情感分析。

image

  • ​​晚期融合(獨立處理再結合)​​:各模態獨立處理,結果在決策層綜合。例如,圖像分析輸出“這是一隻貓”,文本分析輸出“描述了寵物”,最終融合為“圖片中的貓與文字一致”。優點是對噪聲魯棒,但可能忽略模態間深層關聯。應用案例:醫療診斷中,影像AI和文本AI獨立分析後綜合;金融風控中,圖像識別與文本分析並行評估風險;內容審核中,視覺和文本審核獨立判定合規性。

  • ​​交叉融合(動態交互)​​:模態間實時交互,使用注意力機制互相查詢。例如,圖像處理時詢問文字“有描述動物的詞嗎?”,文字響應“貓”後更新圖像理解。優點在於捕捉複雜關係,效果最優,但計算資源密集。實現機制依賴交叉注意力網路:文本輸入經BERT編碼後與圖像特徵(來自CNN/ViT)在注意力層交互,彼此增強。

image

三、統一架構:Transformer的多模態優勢

Transformer架構為多模態學習提供理想框架,通過統一處理機制解決對齊與融合問題。其核心優勢在於:

  • ​​統一Token表示​​:所有模態數據被轉換為“token”序列。文字“我喜歡這隻貓”token化為[我][喜歡][這隻][貓];圖像切分為小塊,如[圖塊1][圖塊2]...[圖塊196]。輸入序列可拼接為[圖塊1, 圖塊2, ..., 圖塊196, 我, 喜歡, 這隻, 貓],實現模態統一編碼。
  • ​​自注意力機制實現動態交互​​:每個token能“關注”其他模態token。例如,處理“貓”文字時,注意力機制聚焦圖像中貓的頭部和身體圖塊,忽略無關背景,實現跨模態語義融合。
  • ​​位置編碼處理異構順序​​:文字依賴時序(如“我→喜歡→貓”),圖像依賴空間位置(如左上→右下),音頻依賴時間序列。位置編碼統一處理這些排列,確保結構一致性。

image

image

​​以GPT-4V為例的工作流程​​:

  1. ​​統一Token化​​:輸入圖像被分割為patch序列(如[patch1, patch2, ..., patch196]),文本被token化為[這張, 圖片, 裡, 有, 什麼, ?]。
  2. ​​序列拼接​​:輸入序列組合為[patch1, patch2, ..., patch196, 這張, 圖片, 裡, 有, 什麼, ?]。
  3. ​​Transformer處理​​:多層自注意力機制中,圖像patch與文字token交互(如patch“看到”文字“圖片”和“有什麼”),逐步建立跨模態關聯。
  4. ​​生成響應​​:基於融合理解,模型輸出文字回答,如“圖片中有一隻貓”。

image

image

作者總結

多模態學習的核心是讓AI具備“多感官協同”能力,其技術演進從簡單對齊(如CLIP的對比學習)向深度融合(如交叉注意力)轉變。Transformer的統一建模框架(統一Token化、自注意力、位置編碼)成為主流,推動GPT-4V等模型突破。未來趨勢強調語義級理解,從特徵拼接轉向動態交互,為視覺-語言模型(VLM)開闢廣闊應用場景。這一領域持續進化,要求工程師不斷深化模型架構優化,以實現更自然的AI多模態智能。


原文出處:https://juejin.cn/post/7548162022170853411


精選技術文章翻譯,幫助開發者持續吸收新知。

共有 0 則留言


精選技術文章翻譯,幫助開發者持續吸收新知。
🏆 本月排行榜
🥇
站長阿川
📝11   💬6   ❤️9
444
🥈
我愛JS
📝1   💬5   ❤️4
89
🥉
AppleLily
📝1   💬4   ❤️1
50
#4
💬1  
5
評分標準:發文×10 + 留言×3 + 獲讚×5 + 點讚×1 + 瀏覽數÷10
本數據每小時更新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