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已經來到2025年。ChatGPT 和 Copilot 成為新聞的焦點,「生成AI將如何改變社會?」的討論幾乎每日舉行。
但說實話,對於我們這一代老男人來說,這種氛圍彷彿是一種 早已見過的既視感(Déjà vu)。
沒錯,這就像是在1999年前後的「網際網路黎明期」。
那時的興奮與混沌,還有「網路根本無法派上用場」的懷疑論,現在重新以「生成AI僅僅是玩具」的說法重響。
那時尚無寬頻,調變解調器發出滋滋聲的年代。
在 GeoCities 製作個人網頁,透過 Yahoo 和 Infoseek 查詢資料,利用 FTP 進行檔案傳輸,期待著「我的網頁將在世界上公開」的激動。
在討論區(BBS)和 CGI 聊天室中,與陌生人聊了一整夜。
每當訪問計數器上升一位,我都真心感到「我的頁面已經傳遞到世界上!」。
與世界各地的人們連結——這種未知的體驗,與目前「ChatGPT 理解人類語言並給出回應」的驚奇相近。
然而,興奮並非所有人共享。
當時「網路上怎麼可能賣東西」的聲音十分響亮。
這些論調和現代的「生成AI僅能用於學生報告代寫」或「不過是玩具工具」的說法不謀而合。
但是歷史輕而易舉地推翻了懷疑論。
換句話說,那些被斷然否定的東西,在短短十年內變成了 世界的基礎。
在海外像 Amazon 和 PayPal 的巨人茁壯成長的同時,日本也有其獨特的「網路泡沫」瞬間。
最具代表性的事件為 透過ライブドア收購日本放送引發的富士電視爭奪戰(2005年)。
此外,更早的時期還有傳奇企業 ハイパーネット。
在這個時代,日本也陸續出現許多「小成功者」。
隨著2000年代後半至2010年代,更多大型成功案例也陸續浮現。
在這裡,總會有人提出質疑。
「不對啊,日本有孫正義啊。」
沒錯,孫正義確實是日本IT界的巨擘。
但他更像是以資本和願景驅動世界的 投資者型巨人,而非「網際網路黎明期的創業者」。
他並不是從零開始建立全球產品。
結果是,日本的IT歷史呈現出「雖然出現了許多成功者,但未產生GAFA級的霸主」的特點。
這一背景和現在對生成AI的「下一個霸主將從何而來?」的疑問相呼應。
2000年代又迎來了下一波浪潮。
Twitter、Instagram 和 TikTok,使個人發聲成為全球性的可能。
新的商業模式如扭蛋課金和廣告模式相繼而生。
簡而言之,「網路是玩樂」轉變為「玩樂成為龐大商業」。
Amazon不僅僅是一家「在網路上賣書的公司」。
他們利用豐富的系統運營經驗推出 AWS(亞馬遜網路服務),開創了新的雲端產業。
他們的角色已不再是「物品銷售」,而是提供整個 IT基礎設施。
這一變化催生了全球無數的初創公司,使網路成為 生活的基礎。
1999年的懷疑論在歷史上顯得完全錯誤。
我們如今正身處於「生成AI」這個新興的興奮當中。
然而,與此同時,也傳來了這些聲音。
這正是1999年「網路上無法賣東西」的同樣情景。
Bill Gates
“Generative AI has the potential to change the world in ways that we can’t even imagine.”
參考中文翻譯:「生成AI是,我們尚未想像的方式改變世界的潛力。」
source
Elon Musk
“Generative AI is the most powerful tool for creativity that has ever been created.”
參考中文翻譯:「生成AI是,創造力上所創造的最強大工具。」
source
Gary Marcus
“Generative AI may or may not [deliver AGI]; if it does, it will probably be because other things beyond more data and compute are brought into the mix.”
參考中文翻譯:「生成AI是否會達成汎用人工智慧,尚不明朗。假如能達成,可能需要除了數據和計算能力以外的其他因素。」
source
Ed Zitron
“The AI boom resembles the dot-com bubble… many AI companies will fail to monetize and collapse.”
參考中文翻譯:「AI繁榮時期類似於網路泡沫……許多AI公司將無法實現盈利而破產。」
source
Sam Altman (OpenAI CEO)
“The AI sector may be in a bubble.”
參考中文翻譯:「AI行業正處於泡沫之中。」
source
MIT調查
“95% of generative AI adoption projects have failed to deliver business value.”
參考中文翻譯:「95%的生成AI導入專案未能產生商業價值。」
source
Hemant Taneja (General Catalyst CEO)
“We are in a period of peak ambiguity… AI progress is rapid but sustainability is unclear.”
參考中文翻譯:「我們正處於不確定性的巔峰,AI的進展迅速,但其持續性不明朗。」
source
Toby Walsh (AI研究者)
“The idea of AI singularity is hype supported by non-experts… current AI is still ‘stupid’, and we should focus on inequality and policy instead.”
參考中文翻譯:「AI奇點的觀念是由非專家支撐的誇大論。目前的AI仍然是‘愚蠢的’,我們應該集中關注不平等和政策。」
source
AI領導者的聯合聲明(2023)
“Mitigating the risk of extinction from AI should be a global priority alongside pandemics and nuclear war.”
參考中文翻譯:「降低AI導致人類滅絕的風險應當與流行病和核戰爭一樣成為全球優先事項。」
source
New Yorker(談及AGI風險)
“AGI could escape human control and destabilize society.”
參考中文翻譯:「汎用人工智慧可能會逃避人類的控制,並使社會不穩定。」
source
Gary A. Fowler
“Many experts doubt the 2045 timeline; the singularity may not arrive until late in the 21st century.”
參考中文翻譯:「許多專家對於2045年的時間表持懷疑態度;奇點可能要到21世紀末才會來臨。」
source
Wikipedia(關於科技進步的S曲線)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ften follows an S-shaped curve… infinite acceleration is unlikely.”
參考中文翻譯:「技術進步通常遵循S型曲線……無限加速不太可能發生。」
source
老男人世代,實時經歷過網際網路黎明期的興奮和懷疑論,以及隨後的重大轉變。
因此當我聽到「生成AI不過是玩具派」的言論時,便感受到 deja vu。
歷史總是重演。
就像過去被稱為「玩具」的網路覆蓋了整個世界一樣,生成AI也將脫離「玩具」的身份,成為生活的基礎設施。
當然也面臨挑戰和風險,甚至可能會有泡沫的崩潰。
但 能夠分享興奮的時代,正是現在。
我們再次站在類似1999年的黎明時刻。
而唯一能夠談論這種既視感的,正是「老男人」與「ChatGPT」的組合。
話說回來,
大概就是這樣的感覺(笑)。
說起來,最近提到的「X對OpenAI的反壟斷法…」的話題,總讓我想起。
難道只有我會聯想到90年代的 微軟 vs 網景訴訟嗎(笑)。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