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個月,我剛過完30歲生日。
沒有辦派對,就和家人簡單吃了頓飯。但在吹蠟燭的那個瞬間,我還是恍惚了一下。
30歲,對於一個幹了8年的前端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
前幾天,我在做團隊下半年的規劃,看著表格裡的一個個名字,再看看鏡子裡的自己,一個問題在我腦子裡變得無比清晰:
我職業生涯的下一站,到底在哪?
在28歲之前,我的人生是就行直線。
我的目標非常純粹:成為一個技術大神。我的快樂,來自於搞懂一個Webpack的複雜配置、用一個巧妙的Hook解決了一個棘手的渲染問題、或者在Code Review裡提出一個讓同事拍案叫絕的優化。
這條路的升級路徑也非常清晰:
初級(學框架) -> 中級(懂原理) -> 高級(能搞定複雜問題)
我在這條路上,跑得又快又開心。
但到了30歲,我當上了技術組長,我發現,這條直線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迷霧重重的十字路口。
我發現,那些能讓我晉升到高級的技能,好像並不能幫我晉升到下一個級別了。
擺在我面前的,是三條截然不同,卻又相互糾纏的路。
這條路成為一個主工程師或架構師。不帶人,不背KPI,只解決公司最棘手的技術難題。比如,把我們項目的INP從200ms優化到100ms以下,或者主導設計公司下一代的跨端架構。
這當然是我的舒適區。我愛代碼,我享受這種狀態。這條路,是我最熟悉、最擅長的。
焦慮點:我真的能成為那個最頂尖的1%嗎?前端技術迭代這麼快,我能保證我5年後,還能比那些25歲的年輕人,學得更快、想得更深嗎?當我不再是團隊裡最能打的那個人時,我的價值又是什麼?
不再只關心怎麼實現,而是去關心為什麼要做?深入理解我們的商業模式、用戶画像、數據指標。不再是一個接需求的資源,而是成為一個能和產品經理吵架、能反向推動產品形態的合作夥伴。
我發現,在公司裡,那些真正能影響決策、晉升最快的工程師,往往都是最懂業務的。他們能用數據和商業價值去證明自己工作的意義,而我,還在糾結一個技術實現的優劣。
焦慮:這意味著我要走出代碼的舒適區,去開更多的會,去啃那些枯燥的業務文檔,去和各種各樣的人扯皮。我一個技術人,會不會慢慢變得油膩了?
這就是我現在正在嘗試的。我的工作,不再是寫代碼,而是讓團隊更好地寫代碼。我的KPI,不再是我交付了多少,而是我們團隊交付了多少。
老闆常說的影響力杠杆。我一個人寫代碼,戰鬥力是1。我帶一個5人團隊,如果能讓他們都發揮出1.2的戰鬥力,那我的杠杆就是6。這種成就感,和寫出一個完美函數,是完全不同的。
這是我最焦慮的地方:
我上週二,開了7個會,一行代碼都沒寫。
晚上9點,我打開VS Code,看著那些我曾經最熟悉的代碼庫,突然有了一絲陌生感。我開始恐慌:我的手藝是不是要廢了?如果有一天,我不當這個Leader了,我還能不能憑技術,在外面找到一份好工作?
這三個問題,在我腦子裡盤旋了很久。我試圖三選一,但越想越焦慮。
直到最近,我在復盤一個項目時,才突然想明白:
這根本不是一個三選一的十字路口。
這三條路,是一個優秀的技術人,在30歲之後,必須三位一體、同時去修煉的內功。

DOTA2的世界裡,有一個英雄叫 祈求者(Invoker),他有冰、雷、火三個元素,通過不同的組合,能釋放出10個截然不同的強大技能。
我覺得,30歲之後的前端,就應該成為一個祈求者。
我們不再是那個只需要猛點一個技能的碼農。我們的挑戰,在於如何在不同的場景下,把這三個元素,組合成最恰當的技能,去解決當下最複雜的問題。
這條路,很難,但也比25歲時,要有趣得多。
與所有在十字路口迷茫的同行者,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