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拭心。

今天被一張《IT 開發工作可能要完全重組》的圖片刷屏,圖片中的觀點是:傳統的「產品-設計-前端/後端」模式在 AI 時代將被變革。
很多人會覺得“前端沒有實際的必要了”是管理者自嗨,但就我個人的見聞而言,這可能真的是未來趨勢。
基於 AI 的一專多能“超級個體”模式已經在很多公司鋪開,未來不久程序員大概率會不分前後、只剩全棧。
之所以敢這麼篤定,是因為今年我親身經歷了這個變化。
今年我的工作 80% 都是 AI 相關,工作內容上有三個比較大的轉變:
工作時間分配上,也從之前的「大部分時間手寫程式碼」變成了:

在我做的這些專案裡,正如文章開頭的圖片所說,完全沒有前後端崗位的概念,基本上都是和業務方溝通完需求、確定好方案,就開發、上線,甚至有的需求我自己定方案(在 AI 的加持下)。
那麼問題來了,前端/後端以後是不是就不需要這麼多人,大家要失業了?
我的看法是:程序員這個崗位的確會變少,但適合我們的新機會也隨之誕生了。
隨著大模型的程式能力提升和配套設施完善,程式開發的 AI 化必定會發展到 80% 甚至 90%(至少還需要 10~20% 的人把關)。
如果只盯著程序員的「把需求文檔實現為程式碼」這個職能,我們的機會是越來越少的。
但如果著眼於使用 AI 進行業務流程改造和內容生產,機會會越來越多。
最近兩年開始,很多公司開始招聘名為「AI 工程師」的崗位,他們的工作內容就是業務優化和 AIGC。這個崗位招的人呈兩極分化:要麼是年輕的高學歷應屆生、要麼是經驗豐富的資深開發者。
招高學歷應屆生是因為他們具備創新和挑戰精神;而招資深開發者轉型 AI 應用,是因為他們有業務經驗、全棧能力更強。
我今年的崗位角色就是 AI 工程師,在帶著這種視角工作時,會發現有太多可以做的,以前憑感覺定的都可以用 AI 重新做一遍,AI 工程師目前還遠遠不夠。
想想我們的產品裡有多少文案是寫死的?有多少數據是無人問津的?有多少策略是拍腦袋定的?這些都是 AI 工程師可以改造優化的點。
忍不住多寫了幾句,一看表這麼晚了,年紀大了不能熬夜,總結一下結束此文。
技術變革就是會讓生產效率提升,讓工具性的崗位變少(程序員說白了就是把人的語言翻譯為機器語言),但也會催生出新的崗位,我們要向前看。
從感性上我們是不願意接受的,怎麼革命偏偏革到了我們頭上?我的房貸還沒還完呢,以後可怎麼辦呢?
別慌,就我今年的經驗來看,這一波 AI 技術革命,作為軟體開發的我們有先發優勢,只要稍加學習,再加上一些業務思考,很容易就可以轉型到 AI 工程師。
至於如何轉型到 AI 工程師,容我結合今年的工作&學習經驗梳理下,也歡迎感興趣的朋友留言討論你們的看法。
滾滾長江東逝水,乘風安逸逆風衰,晚安朋友。
這就是流量的力量嗎?用豆包 AI 編程做的小紅書小元件帖子爆了
2025 上半年頭部 AI 產品都有哪些?還有哪些新起之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