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前端,可能是公司裡最卷的崗位之一。天天加班加點,追最新的技術棧,像素級還原設計稿,為了那100毫秒的性能提升死磕到底。
但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類似的感受:儘管我們做了這麼多,但在很多公司裡,我們總感覺自己處於食物鏈的下游?為什麼在討論核心戰略、分配專案獎金、甚至決定專案方向時,前端的聲音總是那麼微弱,甚至最先被排除在外?
最近我和一些朋友聊起這個話題,並進行了一些思考。對於我們這個角色,在很多公司的權力結構和價值鏈條中,天然地處於一個比較尷尬的位置。
前端的工作,被認為是理所應當的基礎設施,而不是稀缺的核心價值。
在很多管理者眼中,前端技術棧的更迭再快,本質上也是可以 快速可複製的。
但資本(決定公司生死)、市場(帶來客戶和收入)、核心後端算法(構建技術壁壘),只有這些被認為是稀缺且難以替代的。
在一個體系裡,回報總是會向稀缺的一方傾斜。這就是為什麼,儘管我們對使用者體驗至關重要,但在價值排序上,卻常常被放在後面。
公司的資源分配,通常不是按誰幹得最累,而是按誰能影響最終的資源流向。
我們來看看一個典型專案的流程:
在這個工作鏈條裡,前端往往是最後的一環。我們是落地者,但不是 決策者。
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API的制定。很多時候,我們只能被動地接受後端定義的、對UI極其不友好的數據結構,然後在客戶端,寫大量的“垃圾碼😳”去適配。我們很少有話語權,去反向推動後端,為我們提供更合理的API。
在一個體系裡,生產關係決定生產力的回報分配。我們前端,就是那個強大的生產力,但我們離生產關係的核心——資金、客戶、股權——太遠了。
這個觀點在前端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這些問題,不會讓系統立刻崩潰,但它們會像溫水煮青蛙一樣,慢慢地侵蝕使用者的好感和留存率。我們前端工程師,花了大量的精力去進行性能優化、程式碼重構,這些工作極其重要,但它們的價值,很難被量化,也很難被非技術人員看見。
一個看不見的價值,自然就很難在資源分配時,獲得足夠的話語權。
聊了這麼多困境,並不是為了販賣焦慮。認清現實,是為了更好地突圍。
我認為前端工程師要改變邊緣化的處境,有三條路可以走:
懂業務,成為產品工程師
不要只做一個接需求的人。多去問產品經理為什麼?多去了解我們的使用者画像、商業模式和市場策略。當你能從業務價值、使用者增長的角度,去提出技術方案或產品建議時,你的角色就不再是一個執行者,而是一個共創者。
成為領域專家
在一個垂直領域,做到團隊甚至公司裡的Top 1。
成為性能優化專家,用翔實的數據(LCP, INP, CLS)和業務指標(轉化率、留存率),來證明你的優化,為公司帶來了多少實實在在的收益。或者成為可視化專家,能用Three.js, D3.js實現別人實現不了的複雜圖表和3D效果。或者成為工程化專家,能搭建一套讓團隊開發效率翻倍的工具鏈。
當你擁有了不可替代性,你的話語權自然就來了。
擴展影響力,成為團隊樞紐
主動承擔起更多的“連接”工作。
當你成為團隊不可或缺的資源時,你的價值就遠遠超出了你寫的那些程式碼。
寫在最後
前端開發,絕不是一個沒有前途的崗位。恰恰相反,因為我們離使用者最近,我們本該是產品體驗的第一負責人。
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主動地,從程式碼實現的舒適區裡走出來,去承擔更多的責任(內卷🤣),去爭取更多的話語權,去證明我們那些看不見的價值。
這條路,不好走,但必須走,你們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