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左右,我的前輩推薦了《世界上最簡單的思考方式教科書這本書!
這本書對我來說學習頗多,我認為它是為商業人士所寫,但在系統開發的現場也有可以應用之處!
讀完這本書後,我感覺到在日常工作中的意識和行為有所改變。
此次,想用文字將從本書獲得的學習及其如何改變我的工作對齊,讓我能在心中牢牢扎根,因此寫了這篇文章!
在這篇文章中,我將不詳細解釋書籍內容,而是特別聚焦於我認為可以在工程師工作中應用的要點來介紹。
這本書以故事形式易於閱讀,若你感興趣,不妨拿起來看看!
「思考方式」是誰也不會告訴我的。
「好好思考」究竟是要做什麼呢?
怎麼樣才算是「思考了」呢?
當上司或前輩告訴我「這裡再好好思考一下」時,心中難免會想,「"好好思考"具體要怎麼做呢?」經歷過這樣的停滯嗎?
這成為我進一步閱讀本書的主要動機。
我覺得世界上有很多思考工具,但本書的目標並不是介紹一種全新的思考工具,而是將具備思考能力的人自然產生的「思考方式」語言化,提升其可復制性。
這就是思考方式的循環週期。
通過不斷循環「認知・思考・行動」,逐步提高思考質量
學校的考試有明確的答案,而現實世界則完全不同
最初的回答是「大概是這樣吧?」的假設
想要逐步接近那個假設的確信
若在「認知・思考・行動」的任何一個環節上感到困難,整個週期就會停止。
語言、情境、意圖,意識到這三點後,聆聽的認知從根本上會改變。
不是默默聽,而是要積極提問的同時傾聽。不是只是傾聽,而是主動去探取所需的信息
透過問題主動深化認知。缺乏的思考資訊要自己去搜集
不僅僅是傾聽,主動去尋找所需信息的態度讓我獲益匪淺。
在整理需求時,也可以應用同樣的原則。
當我自己有堅定的意見時,反而無法坦誠地聆聽對方的話。對方說了和自己想法不同的話,就會忍不住想「那是錯的吧」
被否定自我觀點時,就不再認知,反而進入自我辯護的狀態
→ 本來應該在清楚認知情況和意圖後再進行反駁
先徹底認知,思考和主張在之後
當心中有「那不對吧」的想法時,對方的話語就難以入耳,這點我認為需要注意。
誰都不知道答案
無論是20分還是30分,首先給出答案是最重要的
如果想一下子就給出80分的答案,會完全無法行動
我曾認為一開始就必須設定80分的目標,但發現20分或30分的答案也可以,至少首先給出一個答案(假設),然後再和經理、團隊成員、業務部門討論,逐步提升到80分或90分的心情變得相當輕鬆。
在商業的世界中,沒有正確答案的情況下僅靠打分無法成立
正因如此,要團隊共同思考,以更快的速度創造出更好的思路
探索問題,建立假設。以此為基礎,與他人辯論,產出新的發展
追求完美的時代已經結束,現在是合作與共創的時代
希望產出好的東西這種偏執,可能會降低思考的速度
所以 快速思考,剩下的部分可以與他人一起深化
誰都不應該獨自思考,連上司也不是完美的
如果將思考的責任完全交給上司,就會失去思考的習慣。
然後某一天,自己站在思考的立場
不可以偷懶思考。尋求他人正確答案也不行。獨自承擔也不行
透過思考的四個步驟迅速思考,當遇到瓶頸時,善用周圍人,讓自己再度進入思考狀態,反覆進行這個過程。急於求成要慢慢來
以往,我強烈感受到必須獨自為被賦予的任務提供答案,但我現在明白不必獨自思考,而是團隊一起提升思考的質量,這讓我心情變得輕鬆許多!
我想這是讓我能夠在更早的階段開始諮詢的重要因素。
另外,因為是團隊一起思考創造的成果,所以我感覺能自信地向業務部門解釋。
新的情況未來會不斷出現
向熟悉的人尋求幫助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自己思考開拓情況的能力,最終只能被動接受他人的意見。
現在需要的不是經驗或答案,而是思考的能力。
若擁有假設,將能靈活應用
雖然可以在書籍中進行學習,但單靠這樣的話
會變成「沒有人教我所以不能做」「我從未親身經歷過所以不能做」
必須具備「未曾被告知的事情也要自己去思考開創道路」的能力
在這樣一個變化劇烈的時代,將不斷出現沒有人有過經驗的事情,已經成為完全沒有人能教的世界
變化的地方主要有兩點。
以往我對自己負責的任務關心度較高,對其他成員正在進行的任務則如實不高。
但現在我覺得對團隊成員所從事的內容也能保持高關心度,這不是刻意意識到的,而是自然而然地開始想「這部分怎麼樣?這考量到位嗎?」
我想正是因為我的「思考方式」改變,才讓我更積極地面對產品!
我覺得自己擔心的時間減少了。
在整理任務需求時,當現在的資料明顯不夠時,我會主動去尋求AI的建議,或在及早的階段諮詢經理或團隊成員,因此能更輕鬆地行動。
這是因為我能果斷地認識到如果認知不夠,就必須通過行動來深化認知。
當然,在諮詢經理或團隊成員時,我會努力整理現狀,並考慮提供什麼材料讓對方更容易做出判斷,力求減少回答者的工作量。
我認為這會成為深入認知的契機,提升思考的質量,並最終提升產出的質量。
如今AI迅速發展,「深化需求」的工作變得極為重要。
依我的體感,當我將任務委託給AI代理人時,需求若明確,就能更高機率一舉得到高精度的輸出。
另一方面,我認為並不需要一開始就將完美的需求交給AI。
用粗略的需求與AI互動,並透過檢視發現缺漏,再逐步改善需求
這個高速迴圈正是有效利用AI的關鍵,也正是我從書中學到的「思考方式的循環週期」。
我原本認為思考速度快的人是因為腦筋轉得快,但透過這本書我意識到其實並非如此。
我自覺「思考」的速度並不算快,但那並不是因為思考速度慢,而是因為我花了太多時間在煩惱上。
我希望能縮短煩惱的時間,使思考的循環週期能在無意識中高速運行!
最後,感謝推薦這本書的 @TairaNozawa!
希望這篇文章能對您有所參考!
感謝您閱讀到這裡!
原文出處:https://qiita.com/Takashi5816/items/eb87bc661127ed3e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