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結果:2

🔍 搜尋結果:2

後端 JS 訓練一:第2課 ── 用 node 讀取檔案內容

## 課程目標 - 用 node 讀取檔案內容 ## 課程內容 來學習一下用 node 讀取檔案的方法 學會這方法,可以用 node 寫出簡易的檔案內容分析程式 --- 建立一個 `my-name.txt` 文字檔,在裡面輸入你的名字 然後建立 `read-my-name.js` 程式,裡面輸入 ``` var fs = require('fs'); fs.readFile('my-name.txt', function(err, data) { console.log("您好," + data); process.exit(0); }); ``` 然後去終端機輸入 ``` node read-my-name.js ``` 你會看到一段打招呼的訊息! --- 讓我們逐行說明一下 ``` var fs = require('fs'); ``` 這是載入「檔案系統模組」的意思,`fs` 是 `file system` 的縮寫 `readFile` 函式,第一個參數是檔案名稱,第二個參數是「一個函式定義」 看起來有點怪,其實是「非同步程式設計」的關係 之前在學網頁元素的事件處理時,就是用「非同步」程式設計處理 也就是我不確定「點擊」事件何時會發生,但我先「綁定」好事件發生時要做的任務 還有在網頁呼叫 AJAX 時也是,我不確定「主機回應」何時會拿到,但我先「綁定」好拿到之後要做的任務 這邊 `fs` 的意思就是:我不確定何時會「檔案讀取完畢」,但我先「綁定」好讀取完畢之後,要做的任務 看起來很怪、很醜,這種設計的意義不明,對嗎?我也覺得!後面會教你如何改寫成「同步程式設計」,先照做就好 -- `console.log` 是印出訊息到終端機(語法就跟在瀏覽器環境一樣!) `process.exit(0);` 是結束程式的意思。那個 `process` 是代表當前 node 程式的全域變數 --- 在瀏覽器裡面,無法去操作「檔案系統模組」,否則也太可怕,每個人上網時,都能用 js 亂改電腦上的檔案,資安大問題! 在瀏覽器裡面,也沒有 `process` 這個全域變數 用 node 跑完這段程式,你應該會發現,這段程式拿到網頁環境,是無法執行的! 在瀏覽器、node 跑 js 程式,有很多相似,也有很多相異之處,希望你慢慢抓到兩者的感覺! ## 課後作業 讓我們嘗試開發一個 CLI 版本的待辦管理工具 請建立一個檔案 `todos.json` 並放入以下內容 ``` [ { "title": "去操場跑步" }, { "title": "去市場採購" }, { "title": "找朋友吃飯" } ] ``` 然後建立一個 `read.js` 檔案 使用者輸入 `node read.js` 之後,終端機會去讀取 `todos.json` 並且顯示 ``` 您的待辦事項: #0 去操場跑步 #1 去市場採購 #2 找朋友吃飯 ``` 完成以上任務,你就完成這次的課程目標了! --- 交作業的方法: **方法一** 直接截圖視窗內容,上傳到留言區 **方法二** 開一個新資料夾,用 git 初始化這個資料夾 接下來的作業,都放在這個資料夾,然後上傳 github 然後把 github 專案連結,貼到留言區即可

常常懷疑自己該不該繼續走程式設計?簡單分享幾個觀點

不論是在學生、正在轉職、或是剛開始上班 不少人常常有這念頭:我好像不太適合走這條路,怎麼辦? 讓我簡單分享幾個觀點 # 關於天份與熱情 很多人對於社會上各種工作抱有「資格論」的傾象 我抱持相反觀點,我認為你在各行各業,沒有天份、沒有熱情也沒有關係 詳細理由我不贅述,請參考我之前的文章:寫程式不需要天份,也不需要熱情 https://codelove.tw/@howtomakeaturn/post/2anXlx # 我在工作上總是做得很慢 這點跟生產力&考績有直接關係,所以是比較重要沒錯 但是,所謂做得很慢,也可能是公司的要求不合理,或者身處團隊實在太強,同事實在太猛 所以,在職場經常有落後同事的感覺,這比較像一個人與團隊的節奏感的問題 如果你雖不優秀,但主管對你的表現其實尚可接受,你的程式碼 bug 很少、品質也還行,甚至你在各間公司其實也沒真的被開除過,那做得慢一點也還好吧 如果幸運遇到「知道怎麼分配適合任務給你」的專業主管,也許這問題,會更顯得微不足道 # 我還是很經常會懷疑自己 ... 很擔心 ... 有沒有可以參考的大原則、大方向? 有,我建議你留意一件事就好了:「我有沒有在進步」 第一個原因是,寫程式這個行業,日新月異,發展實在太快,開發者需要不斷進步,才能維持競爭力 這種進步可快可慢,有自己的節奏沒關係,但每過幾個月回頭看,要有「我確實有變強一些」的感覺才行 有個很簡單的檢測方法,就是維護自己半年前寫的程式碼時,要有「好垃圾的程式碼,我寫得還真爛」的感覺。這代表你進步很多,否則不就是原地踏步? 第二個原因是,我認識很多所謂學得快、做得也快的工程師,在職業生涯的前幾年,進步非常快 但是,大概在三十歲左右,大家難免速度會慢下來,更希望把重心關注在其他事情,比如生活品味上,這之後的技術能力就進步沒那麼快了 我想說的是,這很像是經典的「龜兔賽跑」的故事,你雖是烏龜,但能走多遠其實也不一定,長久下來未必是落後的,所以關注在自身的進步、成長、學習,準沒錯 # 結論 如果寫程式令你痛苦不堪、同事主管讓你壓力很大、待遇根本遠低預期、一直以來你也根本不覺得自己有在成長進步,那麼是有點慘,或許是該考慮轉行 但如果狀況沒那麼糟,我建議你關注在自己的成長狀態即可 定期寫筆記,記錄自己近期到底學了什麼,通常會發現進步得比想像中得還多 關於程式設計,慢慢研究、慢慢學,或許也能有不錯的發展 --- 以上,簡單看法分享

寫程式不需要天份,也不需要熱情

這是我 2015 年寫的文章,當時在學界、業界評價兩極,也引起很多人痛罵 多年後回頭看,我的觀點不變。文章滿適合這個論壇的,我順手轉發一下 --- 從來沒有一個技能,曾經被神化到這個程度: 「你不但要有天份,還要有熱情,才適合寫程式。」 那些寫程式的人,好像「從小就立定志向,決定未來要寫程式了」。 缺乏其一的話,你要嘛是個假貨,要嘛走不遠,總之就是不適合。 這種深植人心的刻板印象不但大錯特錯,同時還是有害的。 隨便找幾個工程師都能證明這點。 # Jacob Kaplan-Moss(Django創造者) Jacob Kaplan-Moss的這份簡報提到: [一個平庸工程師的自白](http://www.inside.com.tw/2015/06/12/i-am-a-mediocre-programmer) > 這種關於「程式天才」的神話非常有害,一方面它把行業門檻設置得特別高,令很多人望而卻步,另一方面它也在折磨產業內的人,因為你如果不能 rocks ,就會變成 sucks ,所以不得不用一切時間來努力學習和工作,導致影響生活。…(略)…我們應該改變這種態度,寫程式只是一些技能,並不需要太多天分,它是可以學習的,而且做一個平庸的工程師不丟人, 他本人在[Twitter的自介](https://twitter.com/jacobian)直接寫「不是真的程式設計師(not a real programmer)」, 透漏著他對這種迷思的不耐煩。 # Jacob Thornton(Bootstrap作者) 在Github擁有八萬顆星的Bootstrap作者, 前Twitter、現任Medium工程師Jacob Thornton的一篇採訪也是這種迷思的反例: [Jacob Thornton痛恨電腦(Jacob Thornton Hates Computers)](https://medium.com/@verbagetruck/jacob-thornton-hates-computers-5c64f164ee07) > 當他說「我痛恨電腦」的時候,並不完全在開玩笑。…(略)…他說「我本來要去唸社會學的」 接著描述了他第一份工作的情況: > 我拿到了一個遠超我能力的工作。每一天都可能被開除。所以我非常努力工作,想搞懂JavaScript,因為我不懂它到底在幹嘛。 > 我一生中最現實的一刻到了。整間公司的人圍在我身邊,要我做一個XHR request。我根本沒做過,我只稍微聽過而已。於是我開始打字、重新整理瀏覽器,然後什麼都沒出來。我反覆做了幾次,知道自己完蛋了,他們發現我是假貨了。接著我突然發現自己忘記加「.send()」。我加了之後再次重新整理瀏覽器,畫面成功顯示。整個團隊感覺像在說「喔,酷。」然後就各自回辦公桌了。 > 我在那裡坐了15分鐘。心想,就這樣。我搞定了。我不會被開除了。 這段描述一點也不像「程式天才」在職場的表現。 至於支持他一路走來的動機是什麼呢?他說: > 我是一個高度在乎同儕的人,我做前端的朋友總是會告訴我哪個地方做很醜或是在哪個瀏覽器上壞掉。感覺真的很棒。我真的只想跟朋友一起寫程式,一起工作。 [他本人的Twitter](https://twitter.com/fat)自介寫「computer loser」, 置頂推文是「公司裡第一爛的工程師,但是第三酷」。 這種態度跟刻板印象完全相反。 # Rasmus Lerdorf(PHP之父) Rasmus Lerdorf的[言論](https://en.wikiquote.org/wiki/Rasmus_Lerdorf)常常引起廣泛爭議: - 我其實很討厭寫程式,不過我喜歡解決問題。 - 有些人熱愛寫程式。我不懂他們為何會這樣。 - 我不是一個真的工程師。我把東西弄一弄,弄到能跑之後就不管了。真的工程師會說「這段程式能跑,但記憶體沒管理好,我們來修好它」。我只會說,一直重新開機不就好了。 從他的言論,很難看出他對電腦本身有多少熱情。 他也跟Jacob Kaplan-Moss以及Jacob Thornton一樣,懶得對寫程式的迷思多做解釋, 乾脆直接說自己是loser、假工程師了。 # David Heinemeier Hansson(Rails之父) DHH在接受[Big Think訪問](http://bigthink.com/videos/big-think-interview-with-david-heinemeier-hansson)時提到: > 說來有點好笑。我以前寫PHP跟Java的時候,常常花時間去摸其他程式語言。到處摸看看其他程式語言…隨便什麼都好。寫PHP跟Java實在太悶了,我需要用這種方式讓自己暫時抽離。 > 我以前寫PHP跟Java的時候,完全不覺得自己之後會當程式設計師。 整段看起來都不像是一個「電腦天才」的自我介紹。 最後讓他愛上的不是電腦本身,而是Ruby程式語言的優雅性。 如果Ruby沒有被發明,DHH現在也許會做完全不同的事情。 --- 這一類可以說明刻板印象大錯特錯的文章實在太多了, 看看工程師們最愛的幾個玩笑:[關於工程師 59 條搞笑但卻真實無比的語錄](http://www.inside.com.tw/2013/12/20/59-hilarious-but-true-programming-quotes-for-software-developers) - 一個人寫的爛軟體將會給另一個人帶來一份全職工作。 - 傻瓜都能寫出電腦能理解的程式,優秀的工程師寫出的是人類能讀懂的程式。 - 開發軟體和建造教堂非常相似——完工之後我們就開始祈禱。 如果工程師都很有天份跟熱情,這些笑話又怎會受歡迎呢。 再看看Medium上很受歡迎的學習系列文章:[資深開發者給後輩的七個 Coding 學習心得](http://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13/11/29/wish-someone-had-told-me-when-learn-coding/) 其中的幾個建議 - 也許常常有人說你是錯的 - 也許常常會有人跟你說「你並不是個 Coder」 - 不要在意外表,能力才是一切 無非就是想打破這類寫程式的迷思、無意義的資格論神話。 下次又有人學到一半,開始反省自己適不適合、夠不夠資格的時候, 我只想跟他說:你就多找幾種方式學學看吧,不要抱持那種奇怪的資格論。 很多時候其實只是[搞錯方法](http://blog.turn.tw/?p=1283)、[搞錯心態](http://blog.turn.tw/?p=2568)而已。 真的完全學不懂再放棄吧。 寫程式不需要天份,也不需要熱情。 (Photo via Sano Rin, CC licensed.)

未來 ChatGPT 會取代軟體工程師嗎?你完全不需要擔心這個

最近看到滿多年輕學生、考慮轉職者提問:未來 ChatGPT 會取代軟體工程師嗎? 看來這個議題已經造成不少 IT 領域學生的焦慮,我非常驚訝,讓我簡單談論一下這件事 # 個人經驗回顧 我在畢業前全心學習 web 前端與後端開發,2012 年畢業時,正逢智慧型手機快速發展,所有公司都在思考如何開發手機 app 來創造新機會,當時媒體的主要論述是:「web 已死!web 工程師都將失業,未來是 mobile app 的世界!」 當時年輕的我,看到這些媒體這樣分析,也是有點焦慮,但同時又有點不服氣,所以依然 100% 心思在研究 web 開發,不管媒體怎麼看衰。現在,10 年過去了,請問 web 職缺消失了嗎? # 媒體的習慣、網紅 YTer 的習慣 想像你住在一個非常小的島嶼國家上,往外走一下就看到海,國家全年365天基本沒什麼大事,每天就是太陽升起、太陽落下。如果你是島上的「新聞從業人員」,請問你每天能做什麼?你當然只能誇大你看到的每件事情。 看到海水漲潮,發新聞:「海水異常上漲!恐有釀禍危機!全國一半人口恐有水災、死亡風險!」 看到海水退潮,發新聞:「近三年最低點!海水不斷消退、國家水資源流失、重大警訊!我國恐成大型沙漠!」 世界上大多數事情本就「帶有波動性」,一下狀況好一下狀況壞,潮起又潮落,正如月有陰晴圓缺,這相當正常。 媒體、網紅,基本上需要吸引人們關注來過活,他總不能每天發新聞:「今天海水正常漲潮,沒什麼特別的。」、「今天海水退潮了,這很自然,不太重要。」 身為現代公民,你要有能力透過媒體吸收新知,但同時也要有能力保持冷靜、自行判斷,不要隨意被影響。你要能看出各種觀點背後相關的利益。 # AI 對職缺的影響 AI 當然對各行各業會有重大衝擊,但是目前也僅止於改善工作效率、優化流程而已。 AI 因為可以加強專業人員的生產力,所以會造成職缺變少一點,但要到「軟體工程師通通失業」、「就靠機器人寫完所有程式」這種程度,實在太誇大了 最後,程式設計已經是各種工作領域之中,最難被機器取代的職缺之一,如果真的被高階人工智能取代,那社會上已經沒有多少工作適合人做,大概會是「無條件基本收入」制度之類的社會 --- # 結論 太廢的技能、感覺問 google 或問 ChatGPT 就有的東西,可以不用學了,像死背課文一樣的任務再也不用做了 除此之外,該學什麼學什麼,不用想太多 上個時代,懂得善用 google 與網際網路的專業人士 vs 不懂得善用的專業人士,生產力有巨大差別 下個時代,懂得善用 AI 的專業人士 vs 不懂得善用的專業人士,生產力有巨大差別 除此之外,跟案主溝通、釐清功能規格、分析各種技術選擇、認識領域知識並設計軟體,是極度複雜的工作,你真的覺得一個機器人放在面前聊天幾分鐘,它就能通通做完給你? --- 以上,簡單看法分享

寫程式工作10年之後,對於2023的一些看法&建議分享

對於轉職寫程式、或是業界情況好奇、擔心的人很多 簡單分享一些看法&建議 # 前端好像很氾濫,現在適合轉職前端嗎? 過去幾年,我指導過很多非本科的朋友入行,幾乎都是從前端入行(也有少數是從 iphone 開發、網站後端、資料科學入行) 我都分別問過這些朋友 轉職前的薪資 說真的 在台灣 有很多產業、領域 薪水對年輕人真的很不友善 寫程式這一行 前端雖說門檻低、就業者越來越多 這些都是事實 但是 跟很多行業比起來 薪水還是有比較好 而且進步空間很多(台北的工作機會又會更多一些) 所以 如果受不了原本產業的低薪 考慮寫程式 就試試看吧 先找書 或是便宜的線上課程試試就對了 (真的要花數萬~十幾萬找補習班之前,切記要多打聽,多比較) # 2023景氣好像很差,很多軟體公司裁員,業界很慘嗎? 新聞上看到的 矽谷各大科技公司裁員幾千幾萬人 都是真的 但是台灣的軟體業還沒出現這情況 主要原因是 北美的公司本來就比較多「創業投資人」的資源&募資 台灣的軟體業本來就沒拿到多少投資人的錢 😂 簡單講就是窮習慣了 現在全球資金緊縮 台灣業界本來就不是特別高薪的地方 所以衝擊反而還好 😂😂 (不過,很多靠過去幾年ABC輪募資撐下來的新創公司 現在都有危機 這是鐵定的) 我有在兼職接案北美的案子 目前北美的案件報酬大概打6折左右 非常慘 什麼時候會回溫不知道 不過,身在台灣,打開徵才網站,很多公司還是有在徵才,篩選條件選「無經驗可」就可找到「可接受半路出家」的職缺 所以,大環境沒辦法預測,想入行的話,還是先學就對了,還是有不少機會 # 我想轉職寫程式,未來也許可以接案子、賺外快,對嗎? 工作3-5年之後,基本上多少會有親戚朋友,想找人接案寫程式 這種機會有是有,但,有幾件事還是要分享一下 要常態獲得接案收入、甚至全職接案的話,是滿困難的 首先,自由工作者需要有兩個特質,第一個是談判者特質,也就是樂於談判,拉高價碼、限制住案主規格,這樣才能有較好利潤 第二個是銷售者特質,也就是樂於老王賣瓜,自賣自誇,這樣才能被人看見,有更多機會 我認為大多數人並不會喜歡做這兩件事,我自己也不太擅長、也不太喜歡做這兩件事,所以,接案這條路,偶爾賺一點可以,要經營得好,並不容易 最後要說的是,台灣的發案報酬,常常會比你想像的還要「低很多」,有人拿幾千元就希望你架一個網站給他,或者各種離譜的情況,很多 這些都要花時間處理,很多時候綜合比較下來,直接在一間不錯的軟體公司上班、學習,還比較好 以上,簡單分享,大家有什麼問題,可以多多提問,我盡量回答

Git 入門上手教材:第7課 ── 學會處理 git 衝突

## 課程目標 - 學會處理 git 衝突 ## 課程內容 這課來學一下 commit 彼此有衝突,而 git 沒辦法自動合併的情況吧 先挑一個資料夾,把 `my-work-1.html` 裡面隨意加上幾行內容 ``` <p>我的第一個網頁檔案</p> <p>new content a</p> <p>new content b</p> <p>new content c</p> ``` 接著 ``` git add my-work-1.html git commit -m 'new content abc' git push ``` 順利送出! 然後去另一個資料夾,把 `my-work-1.html` 裡面隨意加上幾行內容 ``` <p>我的第一個網頁檔案</p> <p>new content x</p> <p>new content y</p> <p>new content z</p> ``` 接著 ``` git add my-work-1.html git commit -m 'new content xyz' git push ``` 結果失敗了!一如預期,被 git 喊停了 ``` To github.com:howtomakeaturn/my-first-testing-repo.git ! [rejected] main -> main (fetch first) error: failed to push some refs to 'github.com:howtomakeaturn/my-first-testing-repo.git' hint: Updates were rejected because the remote contains work that you do hint: not have locally. This is usually caused by another repository pushing hint: to the same ref. You may want to first integrate the remote changes hint: (e.g., 'git pull ...') before pushing again. hint: See the 'Note about fast-forwards' in 'git push --help' for details. ``` 預期之中,這時應該 pull 對吧? ``` git pull ``` ``` remote: Enumerating objects: 14, done. remote: Counting objects: 100% (12/12), done. remote: Compressing objects: 100% (4/4), done. remote: Total 8 (delta 3), reused 8 (delta 3), pack-reused 0 Unpacking objects: 100% (8/8), 792 bytes | 79.00 KiB/s, done. From github.com:howtomakeaturn/my-first-testing-repo d999c25..2cf01f4 main -> origin/main hint: Pulling without specifying how to reconcile divergent branches is hint: discouraged. You can squelch this message by running one of the following hint: commands sometime before your next pull: hint: hint: git config pull.rebase false # merge (the default strategy) hint: git config pull.rebase true # rebase hint: git config pull.ff only # fast-forward only hint: hint: You can replace "git config" with "git config --global" to set a default hint: preference for all repositories. You can also pass --rebase, --no-rebase, hint: or --ff-only on the command line to override the configured default per hint: invocation. Auto-merging my-work-1.html CONFLICT (content): Merge conflict in my-work-1.html Automatic merge failed; fix conflicts and then commit the result. ``` 在前一課,我們 pull 之後,會被 git 自動把雲端版本、跟本機你剛改過的版本,合併在一起,然後在終端機編輯器內,請你打一段小訊息,備註這次合併 這次,卻沒有進入終端機編輯器內,而是跳出一串訊息! 注意看最後幾行! ``` Auto-merging my-work-1.html CONFLICT (content): Merge conflict in my-work-1.html Automatic merge failed; fix conflicts and then commit the result. ``` 這就是 commit 衝突的情況:兩個 commit 都有改到同樣檔案,雖然先後時間不同,但是 git 不敢直接用新的蓋掉舊的! git status 看一下 ``` Unmerged paths: (use "git add <file>..." to mark resolution) both modified: my-work-1.html ``` 清楚寫出了:both modified,兩邊都修改過! 打開 `my-work-1.html` 看一下 ``` <p>我的第一個網頁檔案</p> <<<<<<< HEAD <p>new content x</p> <p>new content y</p> <p>new content z</p> ======= <p>new content a</p> <p>new content b</p> <p>new content c</p> >>>>>>> 2cf01f4f63f5ea9040610495688f08032761a170 ``` 看起來很嚇人,其實,只是 git 怕你看不清楚,用一種誇飾法,列出衝突的地方而已! HEAD 段落,是你剛提交的 commit 部份 `2cf01f4f63f5ea9040610495688f08032761a170` 的部份呢?則是剛剛從 github 抓下來的 commit 代號! 要如何處理衝突呢?其實,你就決定一下,衝突這幾行,到底要怎麼合併就可以了,然後把 git 誇飾法的地方刪掉 比方說,我決定讓行數交錯呈現吧 ``` <p>我的第一個網頁檔案</p> <p>new content a</p> <p>new content x</p> <p>new content b</p> <p>new content y</p> <p>new content c</p> <p>new content z</p> ``` 改完之後 ``` git add my-work-1.html ``` ``` git commit -m 'handle conflict' ``` 手動合併的 commit,我個人通常習慣訊息就寫 handle conflict ``` git push ``` 大功告成!這就是所謂的 git 衝突處理 ## 課後作業 接續前一課的作業 在上一次的作業,我們嘗試了兩個資料夾,同時 push 送出 commit,導致 git 比對 github 上的雲端版本時,發現有衝突,請你先 pull 再 push 的情況 上次的情況比較單純,因為雖然有衝突,但是 git 一看就知道影響不大,所以 pull 時自動處理了衝突,把事情都安排好了 這次的作業,我們要模擬「遇到衝突,而且 git 無法自動處理衝突」的情況 --- 請按照以下步驟,送出 commit **第一步** 到 `at-home` 資料夾,打開檔案 `about.html` 的內容,原本是 ``` <h1>我是誰</h1> <p>我是XXX,目前在自學網頁開發</p> ``` 請改成 ``` <h1>我是誰</h1> <p>我是XXX,目前在自學網頁開發,目標是成為厲害的前端工程師</p> ``` 然後送出 commit,接著 `git push` 出去 你會看到 github 上面就被更新了 **第二步** 到 `at-laptop` 資料夾,假設你今天出門工作,忘記先 pull 了,也忘記檔案其實你已經改好了 打開檔案 `about.html` 的內容,依然是 ``` <h1>我是誰</h1> <p>我是XXX,目前在自學網頁開發</p> ``` 請改成 ``` <h1>我是誰</h1> <p>我是XXX,目前在自學網頁開發,目標是成為厲害的軟體工程師</p> ``` 然後送出 commit,接著 `git push` 出去 這時 git 會請你先更新,於是你輸入 `git pull` 你會發現 git 表示遇到衝突,無法自動合併,請你處理! 原來有一邊是寫「前端工程師」,另一邊是寫「軟體工程師」 git 無法自動判斷你到底是想要以哪個為準!(其實用哪個都可以吧!) 請處理這個 conflict 衝突,處理完之後 push 到 github 上面 完成以上任務,你就完成這次的課程目標了! --- 交作業的方法: 可以把 github 專案連結,貼到留言區

Git 入門上手教材:第6課 ── 學會 git pull

## 課程目標 - 學會 git pull ## 課程內容 學會把專案上傳 github 了,這次來試試把專案從 github 載下來吧 假設你現在使用另一台新電腦,專案還不在你的電腦上 打開專案頁面 https://github.com/howtomakeaturn/my-first-testing-repo 頁面上有一個 `Code` 的按鈕,點下去有 clone(複製)的指示 在電腦上先移動到別的資料夾底下,使用 clone 指令把專案抓下來 ``` git clone [email protected]:howtomakeaturn/my-first-testing-repo.git ``` 完成之後,會看到在新資料夾底下,有一份一模一樣的專案! --- 在新資料夾底下,把 `my-work-3.html` 裡面隨意加上幾個字,接著 ``` git add my-work-3.html git commit -m 'commit from new folder' git push ``` 打開 github,會在上面看到有被更新! --- 回到之前的「舊資料夾」底下,把 `my-work-4.html` 裡面隨意加上幾個字,接著 ``` git add my-work-4.html git commit -m 'commit from old folder' git push ``` 會發現上傳失敗! ``` To github.com:howtomakeaturn/my-first-testing-repo.git ! [rejected] main -> main (fetch first) error: failed to push some refs to 'github.com:howtomakeaturn/my-first-testing-repo.git' hint: Updates were rejected because the remote contains work that you do hint: not have locally. This is usually caused by another repository pushing hint: to the same ref. You may want to first integrate the remote changes hint: (e.g., 'git pull ...') before pushing again. hint: See the 'Note about fast-forwards' in 'git push --help' for details. ``` 原因是,git 發現,你從兩個不同的地方,分別更新過不同檔案,git 怕你會搞混編輯歷史紀錄 (github 上現在有4筆 commit,目前資料夾上也是4筆 commit,git 無法分辨哪個第4筆是最新的) 所以 git 希望你能先把最新版本抓下來,再送出你的版本,比較不會有爭議! 把新版本抓下來的指令是 ``` git pull ``` 抓完之後,因為 git 自動把雲端版本、跟本機你剛改過的版本,合併在一起了 會請你打一段小訊息,備註這次合併 通常你就使用 `ctrl + x` 或者 `:q` 離開終端機編輯器就可以了 完成之後,使用 `git log` 會看到,現在有6筆 commit 紀錄,最後一筆是剛剛自動合併的 commit ``` Merge branch 'main' of github.com:howtomakeaturn/my-first-testing-repo ``` 使用 `git status` 也會看到 ``` On branch main Your branch is ahead of 'origin/main' by 2 commits. (use "git push" to publish your local commits) nothing to commit, working tree clean ``` git 提示你目前比雲端版本還多了 2 筆 commit(一筆是你剛加的,一筆是關於自動合併的) 使用 `git push` 通通推上去 github 吧! --- 看到這邊你可能會想,剛剛那筆自動合併的 commit 好像有點多餘? 就把 `commit from new folder` 以及 `commit from old folder` 按照時間順序排列,不就好了嗎? 其實,那是因為這兩筆 commit 內容沒有重疊,所以看起來很單純 實務上很多時候,兩筆 commit 會更新到「相同的檔案」之中的「同樣幾行程式碼」 這時 git 如果按照時間順序排列,就會讓「較晚送出 commit 的人」把「較早送出 commit 的人」的工作內容覆蓋掉! 這樣一來,根本沒辦法團隊工作:晚提交的人,會一直破壞掉早提交的內容! 所以 git 一律會多一筆「合併 commit」。平常就自動合併沒問題,有衝突時,就可以在這筆 commit 處理 有點不懂沒關係,我們下一課會練習 ## 課後作業 接續前一課的作業,專案已經傳到 github 了 假設你原本是用家裡的電腦開發,現在你打算帶著筆電,出門到咖啡廳繼續開發 請拿出你的筆電,把 github 上那個專案 `git clone` 到筆電上面 如果你沒有筆電,沒關係,在電腦上另外找個資料夾,用 `git clone` 從 github 抓專案下來 這樣兩個資料夾對應同一個專案,也可以,模擬跨裝置同步專案 --- 現在分別有兩個資料夾,內容一模一樣,我這邊分別用 `at-home` 以及 `at-laptop` 稱呼兩個資料夾 請按照以下步驟,送出 commit **第一步** 到 `at-home` 資料夾,建立一個檔案 `create-this-file-at-home.html` 內容放 ``` <p>我在家裡新增這個檔案</p> ``` 然後送出 commit,接著 `git push` 出去 你會看到 github 上面就被更新了 **第二步** 到 `at-laptop` 資料夾,建立一個檔案 `create-this-file-at-laptop.html` 內容放 ``` <p>我在咖啡廳新增這個檔案</p> ``` 然後送出 commit,接著 `git push` 出去 你會看到錯誤訊息! git 會跟你說,有衝突,請先將資料夾內容下載同步,再更新 **第三步** 所以請輸入 `git pull` 先把資料夾更新到最新版本 接著用 `git log` 看一下,會看到有關 `create-this-file-at-home.html` 那個檔案的 commit **第四步** 這時再 `git push` 出去 你會看到 github 上面就被更新了 完成以上任務,你就完成這次的課程目標了! --- 交作業的方法: 可以把 github 專案連結,貼到留言區

Git 入門上手教材:第5課 ── 學會連線 github

## 課程目標 - 學會連線 github ## 課程內容 git 工具,光是一個人離線使用,就已經很好用了 再加上雲端功能,變成雲端專案,那就會更強大 上傳專案可分為兩種類型 第一種是公開專案 public repository 也就是所謂的開源專案 open source 在實務上,軟體工程師,會大量使用彼此開源分享出來的專案 學習跟開源社群互動,是工程師一個極度重要的技能 當然不可能所有程式碼都免費熱心給人用,所以會有第二種,稱為私人專案 private repository 也就是自己、或者團隊的私人專案 --- 業界最常用的 git 雲端服務有三家 github、gitlab、bitbucket 當然公司要自己架一套自己的 git server 也可以 不過以 open source 來說,主要會在 github 上面 --- 請自行註冊 github 帳號,之後建立一個 github 專案 Create a new repository -> 幫專案簡單命名 `my-first-testing-repo` -> 類型選 Public -> 初始化時別加任何檔案(通通選 None) 舉例來說,我剛建立的專案,網址在這: https://github.com/howtomakeaturn/my-first-testing-repo 回到本機的專案底下,依序輸入下列指令 ``` git remote add origin [email protected]:howtomakeaturn/my-first-testing-repo.git ``` 設定雲端 git 對應網址 ``` git branch -M main ``` 建立一個命名為 main 的分支 (本機上的分支命名是預設的 master,近年因為這有奴隸時代主人/奴僕的影子,在轉型正義之下,很多廠商把預設分支名稱改為 main) ``` git push -u origin main ``` 把本機的程式碼,推到 github 上去 --- 在網路上找文章的時候,有時候會看到主分支叫 master,有時會看到叫 main 這是因為轉型正義、政治正確的關係,新舊慣例有點衝突,自己習慣、轉換一下即可 --- 另外,在設定雲端 git 位置的時候,有文章會寫 `https://` 開頭,有文章會寫 `git@` 開頭 ``` git remote add origin https://github.com/howtomakeaturn/my-first-testing-repo.git ``` ``` git remote add origin [email protected]:howtomakeaturn/my-first-testing-repo.git ``` 其實功能一樣,前者是每次跟雲端 git 互動,都要驗證輸入帳密 後者是比較方便,每次都自動檢查電腦上的 ssh key 驗證,但一開始設定 key 會花些時間 通常來說,任意挑一種方式,都可以。但是 github 在 2021 年開始,不再允許 git push 時使用帳密驗證 所以,就去學一下 ssh key 的設定方式吧!需要在本機建立 ssh key,然後到 github 更新 key 資訊 請根據你的作業系統,自己上網找一下建立 ssh key 的方式,然後再找一下 github 設定 ssh key 的地方 --- 完成之後,這個開源專案,不但可以線上看到程式碼 https://github.com/howtomakeaturn/my-first-testing-repo 還可以線上看到 commit 提交紀錄 https://github.com/howtomakeaturn/my-first-testing-repo/commits/main ## 課後作業 接續前一課的作業,現在你打算把專案上傳到 github,當做雲端備份,也方便跟別人分享原始碼 請註冊一個 github 帳號,建立一個新的 repository,並且把之前做的個人品牌網站,上傳到 github 上傳之後,你應該會在 github 專案的頁面,看到專案的程式碼,也能看到多筆 commit 歷史紀錄 完成以上任務,你就完成這次的課程目標了! --- 交作業的方法: 可以把 github 專案連結,貼到留言區

Git 入門上手教材:第3課 ── 學會 git 版本切換

## 課程目標 - 學會 git 版本切換 ## 課程內容 上次的內容順利提交之後 這次讓我們試試看切換版本功能! 在 git log 內,每個 commit 紀錄後面,會看到一串提交代號,類似這樣 `0e78f9d62d1342f29b1a2a3af8b751f1a4d653ef` git 強大的版本歷史功能,就跟這個相關 請找到前一筆提交的代號,然後輸入切換版本指令 ``` git checkout 148106fcb1a496ab034ad5f6253c1dd8fe21eb22 ``` 看一下資料夾內容,會發現就跟「搭時光機」一樣,整個專案的狀態「回溯」到上一次提交了! 再看一下這時 `git log` 會顯示什麼,會發現歷史紀錄也只剩兩筆了! 你可以再找出更前一筆提交代號 ``` git checkout 0e78f9d62d1342f29b1a2a3af8b751f1a4d653ef ``` 會發現回溯到第一筆提交狀態了!神奇吧! --- 時光機搭完了,要如何回到最新狀態呢? ``` git checkout master ``` 這樣就行了! master 其實是主要的 branch 名稱 先不用管 branch 是什麼意思,之後會提到 在學習 git 過程中,很多東西先「享受用起來的好處」就夠了 背後機制與觀念,有點一知半解沒關係,真的卡關再去鑽研就可以了 反正目的就是管理檔案的歷史版本而已嘛! ## 課後作業 接續前一課的作業,你的專案目前有三個 html 檔案 你突然又有點反悔,覺得原本全部資訊寫在 `index.html` 那樣比較好? 開發專案時,像這樣反反覆覆其實很正常,就切回去看一下,感覺看看有沒有比較好,再決定即可 請使用 `git checkout {版本}` 指令,切回前一個 commit 的版本 你可以看一下資料夾內容,應該會發現變回之前的樣子了! --- 請輸入 `git log`,應該會發現,歷史紀錄也倒退了一個版本! 完成以上任務,你就完成這次的課程目標了! --- 交作業的方法: 可以把整段 `git log` 顯示的文字內容複製,貼到留言區 也可以直接截圖視窗內 `git log` 的內容,上傳到留言區

Git 入門上手教材:第2課 ── 學會 git 基本指令

## 課程目標 - 學會 git 基本指令 ## 課程內容 來建立第一個檔案吧,請建立 `my-work-1.html` 並放入以下內容 ``` <p>我的第一個網頁檔案</p> ``` 接著用 `git status` 看看狀況 會看到檔案名稱顯示為「紅色」,並放在「Untracked」訊息下方 這代表 git 已經發現它的存在了 --- 接著來開始追蹤檔案 ``` git add my-work-1.html ``` 然後輸入 `git status` 看看狀況 會看到檔案名稱顯示為「綠色」,並放在「to be committed」訊息下方 這代表 git 已經把它放入暫存區,準備好正式納入歷史紀錄了 --- 來建立第二個檔案試試吧,請建立 `my-work-2.html` 並放入以下內容 ``` <p>我的第二個網頁檔案</p> ``` 接著用 `git status` 看看狀況 會看到新的檔案又顯示為紅色,暫存區的檔案一樣是綠色沒變 接著再繼續追蹤 ``` git add my-work-2.html ``` 然後輸入 `git status` 看看狀況 會看到兩個檔案都顯示為綠色,代表都放入暫存區了 --- 之所以會分成那麼多步驟,是因為開發者寫程式,很像是作家寫小說/漫畫家畫漫畫,交給出版社那樣 首先,你手上會有很多隨手草稿,這些看不順眼可以隨時丟掉,也就是 git 顯示為紅字的部份 接著,你覺得比較滿意的幾張紙會挑出來,放在旁邊,但你不會直接交給出版社,而是先整理在旁邊,也就是 git 顯示為綠字的部份 然後,哪些是滿意的?哪些是草稿?這兩部份你會一直改變心意,也就是有的會從紅色移進綠色,有的會從綠色移進紅色,一直來回修改,到你滿意為止 最後,你才會把這次要交給出版社的那些滿意部份,通通放進牛皮紙袋,一口氣交給出版社,而 git 版本管理就是在模擬這個過程 --- 來正式提交我們的第一次版本紀錄吧! 需要打一段提示訊息,方便日後翻閱,大致知道每個提交的內容 ``` git commit -m 'this is my first commit, i am so happy!' ``` 完成之後,請再輸入 `git status` 看看,會看到又變得乾乾淨淨了,因為目前沒有正在「工作」的稿件 然後輸入 `git log` 看看,應該會看到剛剛那筆提交紀錄囉! --- 讓我們多提交幾次檔案,試試看多次提交的感覺! 先建立新檔案,請建立 `my-work-3.html` 並放入以下內容 ``` <p>我的第三個網頁檔案</p> ``` ``` git add my-work-3.html ``` ``` git commit -m 'add another work' ``` --- 然後再建立新檔案一次,請建立 `my-work-4.html` 並放入以下內容 ``` <p>我的第四個網頁檔案</p> ``` ``` git add my-work-4.html ``` ``` git commit -m 'add one more work' ``` --- 然後輸入 `git log` 看看,應該會看到總共三筆提交紀錄! --- 在 git 專有名詞中,檔案的狀態分為 untracked/unmodified/modified/staged/commited 提交則稱為 commit 不同文章,有時會用不同的稱呼,一開始有點混亂沒關係,久了會慢慢習慣 記得我說的作家與出版社的比喻即可,我會用 `草稿/紅色 vs 滿意區/綠色` 來描述檔案狀態 反正就是「新增檔案 -> 編寫草稿 -> 放進滿意區 -> 最後一口氣把滿意區的所有檔案提交出去」 然後身為作家,就是每個截稿日之前,都重複一次上面這個流程,就這樣而已 學習的過程,養成習慣,經常 `git status` `git log` 看一下,就會更清楚了! ## 課後作業 假設你正要做一個網站,來做自我介紹、經營個人品牌 請繼續用前一課作業的資料夾,用來放整個網站的檔案 然後要模擬實際開發的時候,先寫筆記規劃,接著一直增減檔案的過程 請按照以下順序送出 commit **第一個 commit:** 新增一個 `README.md` 檔案,裡面放入以下內容(實務上,每個專案通常都會放這個檔案,內容是給自己看的專案筆記,不會出現在網站上): ``` # 簡介 這專案用來放我的個人品牌網站內容 # 規格 預計包含簡介、學經歷,等等頁面 ``` **第二個 commit:** 新增一個 `index.html` 檔案,裡面放入以下內容 ``` <h1>我是誰</h1> <p>我是XXX,目前在自學網頁開發</p> <h1>我的學歷</h1> <p>高中:積極高中</p> <p>大學:品質大學</p> ``` **第三個 commit:** 你改變心意,覺得拆成多個頁面比較好看,也比較容易分別追蹤瀏覽次數 請把 `index.html` 檔案的內容清空,改放以下內容 ``` 我是XXX,請參考其它頁面,瞭解更多我的介紹與背景。 ``` 新增 `about.html` 以及 `background.html` 兩個檔案 並且把 `我是誰` 的內容放進 `about.html`,把 `我的學歷` 的內容放進 `background.html` --- 最後,請輸入 `git log`,應該會看到以上三個 commit 的訊息! 完成以上任務,你就完成這次的課程目標了! --- 交作業的方法: 可以把整段 `git log` 顯示的文字內容複製,貼到留言區 也可以直接截圖視窗內 `git log` 的內容,上傳到留言區

Ruby on Rails 之父:我怎麼學會寫程式的?

DHH,本名David Heinemeier Hansson,Basecamp合夥人、Google 2005年度駭客、業餘賽車手,他最知名的身份是網路開發框架Ruby on Rails的發明者。 DHH曾在部落格發表他學寫程式的心得: https://signalvnoise.com/posts/2582-how-do-i-learn-to-program 看過之後覺得獲益良多,特此翻譯出來和大家分享。 --- ## 我怎麼學會寫程式的? 我花了二十幾年才真的學會怎麼寫程式。不是因為我嘗試的不夠,而是因為我一直用錯誤的方法。我以前都看著那些教材、範本照做,寫出一些我根本沒興趣繼續往下寫的東西。這是為了學習而學習。 我知道這方法對有些人管用,這些人就是很樂意學習新東西。我真羨慕你們。但這對我不管用,而且我知道很多人也沒辦法用這種方式學習。 為了解決鳥事而寫程式———對我來說這才管用。寫程式是因為非這麼做不可。寫程式是因為我他媽的在乎自己所寫的東西,而且我希望它越快完成越好。 這就是我學寫Ruby的方法。我把目標定為,用Ruby把Basecamp寫出來。當你因為一個目標而去學習,每件事的先後順序就變得非常清楚。我到底該做什麼才能讓這幾個訊息順利在Ruby執行?哦,我需要在這裡加一個迴圈。哦,我需要在哪裡抓些資料庫的資料出來。 決定目標的當下,你的點子就完成一半了、而且你還知道了該怎麼做。 簡單來說,就是從一些確實的東西開始做起,接著讓時鐘發出「滴」聲,然後讓它發出「答」聲。

MVC是一個巨大誤會

我是web工程師,從剛開始學MVC就深感困惑: - 怎麼每個地方說的MVC都不太一樣? - 有些文章講的MVC,跟我正在用的MVC,怎麼像完全不同的東西? Model、Controller、View三者到底如何互動?真是一個定義不明、含糊不清的名詞。 這讓我研究了很久。最後,發覺它是一個嚴重的誤會。 這個誤會導致了學習和溝通上的代價,請聽我娓娓道來。 # 哪些是MVC? web領域,不論前端(client-side)、後端(server-side)、不論什麼程式語言,幾乎所有framework都自稱、或被認為是「MVC」。 有哪些呢? 前端:Backbone.js、AngularJS、Ember.js… 後端:Ruby on Rails、CodeIgniter、Laravel、Django… 真的是這樣嗎?它們全都是MVC嗎? # MVC是什麼? 該怎麼定義MVC呢? 我們先來看看維基百科怎麼說: > MVC模式(Model-View-Controller)是軟體工程中的一種軟體架構模式,把軟體系統分為三個基本部分:模型(Model)、檢視(View)和控制器(Controller)。 嗯,跟大家說的一樣。我們繼續往下看: > 模型(Model) 用於封裝與應用程式的業務邏輯相關的資料以及對資料的處理方法。「 Model 」有對資料直接存取的權力,例如對資料庫的存取。「Model」不依賴「View」和「Controller」,也就是說, Model 不關心它會被如何顯示或是如何被操作。但是 Model 中資料的變化一般會通過一種重新整理機制被公布。為了實作這種機制,那些用於監視此 Model 的 View 必須事先在此 Model 上註冊,從而,View 可以了解在資料 Model 上發生的改變。(比較:觀察者模式(軟體設計模式)) 看起來有些陌生,整段描述跟你的web開發經驗完全不同,對嗎? 最大的疑問來自這句: > 那些用於監視此 Model 的 View 必須事先在此 Model 上註冊,從而,View 可以了解在資料 Model 上發生的改變。(比較:觀察者模式(軟體設計模式)) 後面直接叫你去看觀察者模式(observer pattern)。 問題來了:你有在view跟model之間實作observer pattern嗎? 也就是說,你的Model在資料改變之後,能主動通知View嗎? 沒有的話,就根本不符合MVC的定義。 # 全都不是MVC? 我們現在發現MVC有observer pattern這個必要條件了。 事情嚴重了起來。 client-side framework或許能夠符合這個條件。 以Backbone.js官網範例來說,我們可以這樣在Model上註冊: ``` book.on({ "change:title": titleView.update, "change:author": authorPane.update, "destroy": bookView.remove }); ``` 它的確實作了observer pattern。 但server-side framework呢? 你的Model如何能在發生改變之後去「主動通知」View? 你平常開發web哪有用到server push的技術? 所有server-side framework,從Ruby的Rails;PHP的CodeIgniter、Laravel;到Python的Django,他們全都不是MVC。 它們實作的,是昇陽電腦在1998年提出的「Model 2」。 # 什麼是Model 2? Model 2名氣不大,在維基百科連中文條目都沒有。我們看看英文條目怎麼講: > Model 2 is a complex design pattern used in the design of Java Web applications which separates the display of content from the logic used to obtain and manipulate the content. > In a Model 2 application, requests from the client browser are passed to the controller. The controller performs any logic necessary to obtain the correct content for display. 它針對web而設計,讓controller進行必要的程序之後,將資料塞進view去呈現。 正是我們server-side框架在做的事情。 也就是說,server-side目前只能實作Model 2;client-side可以實作Model 2,也可以實作MVC。 # 巨大的代價 web工程師最常碰的就是client-side跟server-side框架。結果整個業界把MVC跟Model 2混為一談,都說成MVC。 這帶來了什麼後果呢? MVC變成一個從初學者到業界工程師,永遠說不清楚、下不了定義的名詞。 這件事對於學習和討論,造成了非常巨大的成本。(參考下方的Q1和Q2) # 那該怎麼辦? 下次有初學者詢問「什麼是MVC」的時候,怎麼回答才不會害他回家之後「越查資料越混亂」? [Rails is not MVC](http://andrzejonsoftware.blogspot.tw/2011/09/rails-is-not-mvc.html)的作者提出了三種解決方法: > 第一個方法是聲稱MVC已經從原始意義改變了,Model 2也可以稱為MVC。如此一來,我們可以用「傳統MVC」或「真MVC」來描述原始的MVC。這是現在普遍的作法,但我不認為改變定義是一個好主意。這幾乎是越搞越亂。 > 第二個方法是到處推廣Rails其實是Model 2,MVC就留給…MVC吧。這很困難,但至少能保持定義不變。 > 第三個是直接忽略這些混亂。管它那麼多? 我個人覺得MVC這個詞已經沒救了,不管怎麼解釋都會帶給別人混亂。 當對方同時學習client-side跟server-side時,混亂更強烈。 我選擇這樣回答: 「MVC有分很多種喔!網路上全部沒寫清楚,你一定看不懂。 沒關係,你只要知道View可以抽出來就好。 C跟M先別管,你先隨便瞎搞吧。」 --- # Q&A ## Q1: 怎麼可能各大server-side framework都搞錯? 確實有人腦袋清醒得很,它就是Python的Django。 Django的官方文件內根本沒有「Controller」這個名詞。 看看Django官網的常見問題: > Q: Django似乎是一個MVC框架,但你們把Controller命名為「View」,把View命名為「Template」。你們幹嘛不用標準命名啊? > A: (前略)…如果你真的很想要一個縮寫,你就說Django是一個MTV框架吧。Model、Template、View。這樣分比較有道理些。 Django不想變成搞亂MVC的幫凶,只好委屈地又發明了一個名詞「MTV」。 ## Q2: 那client-side框架有受影響嗎? 有。client-side框架也必須為MVC巨大誤會浪費一堆時間解釋。 看看Backbone.js官網的常見問答: > Backbone跟「傳統MVC」的關聯何在? > …我們來比較一下Backbone跟像是Rails這種server-side MVC框架的差別… Backbone實作了「傳統MVC」,卻被迫用「傳統MVC」來描述server-side的Model 2,然後花一堆篇幅解釋。 ## Q3: 知道Model 2的存在又如何?我現在依然一片混亂! 沒錯,Model 2跟MVC都用到Model、Controller、View三個名詞,所以看起來類似。 但是,我們不應該再把時間花在思考「MVC怎麼如此難懂」。 我們討論的重點,應該是「如何分辨MVC與Model 2」、「在server-side如何實作Model 2才漂亮」、「在client-side實作MVC跟Model 2的優劣分別何在」。 ## Q4: 好,那你現在回答我,「如何分辨MVC與Model 2」? OK,就讓我拋磚引玉一下。 分別談談Model、View、Controller吧: ### View - Model 2: 不具有行為,只是等別人塞資料進去的模板(template)。 - MVC: 具有監視Model的行為,並以此去改變呈現(presentation)。 兩種View有沒有很像?跟張飛、岳飛一樣像。 看看Backbone.js官網的View範例。你server-side的View哪是長這樣? ``` var DocumentRow = Backbone.View.extend({ tagName: "li", className: "document-row", events: { "click .icon": "open", "click .button.edit": "openEditDialog", "click .button.delete": "destroy" }, initialize: function() { this.listenTo(this.model, "change", this.render); }, render: function() { ... } }); ``` ### Controller - Model 2: 接收請求與參數,轉交給Model處理,再把結果(最新的資料)塞進View。 - MVC: 接收請求與參數,轉交給Model處理。沒其他事了。 兩種Controller有沒有很像?跟小狗、熱狗一樣像。 MVC的View跟Model 2的Controller可能還比較像一點。(隨便說說,千萬別這樣類比。) ### Model - Model 2: 接收Controller傳來的參數,回傳結果。 - MVC: 接收Controller傳來的參數,將結果通知View。 Model倒是有些類似。 總之,Model 2跟MVC除了三個部份的名字一樣之外,沒什麼關聯了。 ## Q5: 我決定徹底鑽研MVC跟Model 2的定義了。給我一些延伸閱讀? http://www.ithome.com.tw/node/77330 http://andrzejonsoftware.blogspot.tw/2011/09/rails-is-not-mvc.html https://docs.djangoproject.com/en/1.7/faq/general/#django-appears-to-be-a-mvc-framework-but-you-call-the-controller-the-view-and-the-view-the-template-how-come-you-don-t-use-the-standard-names http://backbonejs.org/#FAQ-mvc https://r.je/views-are-not-templates.html --- ##一些社群的看法(2015-2-28) 附上幾個社群的連結,裡面有許多很棒的討論。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javascript.tw/permalink/600136880087654/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99493136812961/permalink/759391387489797/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pythontw/permalink/10153760201638438/ https://www.facebook.com/mosky.liu/posts/10203964969186383 http://www.ithome.com.tw/voice/94877

[好文分享] 太屌了吧!?用Class(類)製作Jquery的效果!

## 目錄 ##### [【前端動手玩創意】等待的轉圈圈效果 (1)](https://ithelp.ithome.com.tw/articles/10311621) ##### [【前端動手玩創意】google五星評分的星星(2)](https://ithelp.ithome.com.tw/articles/10311643) ##### [【前端動手玩創意】CSS-3D卡片翻轉效果(3) (今天難度頗高,想挑戰再進來!)](https://ithelp.ithome.com.tw/articles/10311672) ##### [【前端動手玩創意】一句CSS做出好看的hero section!(4)](https://ithelp.ithome.com.tw/articles/10311691) ##### [【前端動手玩創意】創造一個Skill bar(5)](https://ithelp.ithome.com.tw/articles/10311756) ##### [【前端動手玩創意】遮蔽廣告(D卡未登入)腳本、自定義新增名單(6)](https://ithelp.ithome.com.tw/articles/10311999) ##### [【前端動手玩創意】前端canvas截圖的招式!竟然有三招,可存成SVG或PNG (7)](https://ithelp.ithome.com.tw/articles/10312001) ##### [【前端動手玩創意】讓你的PDF檔案更難被抓取(8)](https://ithelp.ithome.com.tw/articles/10312046) ##### [【前端動手玩創意】哇操!你敢信?花式寫todo-list,body裡面一行都沒有也能搞?(9)](https://ithelp.ithome.com.tw/articles/10312056) ##### [【前端動手玩創意】卡片製作,才不是!是卡片製作器!(10)](https://ithelp.ithome.com.tw/articles/10312066) ## 前情提要 各位知道jquery,這個JS的函式庫提供我們非常多實用的方法,包裝好給我們用。 其中底層邏輯都還是跑不出js原生的概念, 今天就讓我們用原生JS的類來創造一些Jquery幫我們打包好的方法吧! 來掀開它的奧秘底牌。 ## 程式碼內容 假設我們要創造一個叫做Dquery的東西,該怎麼做呢: ``` class Dquery { constructor(selector) { this.elements = document.querySelectorAll(selector); //噴出DOM來 } css(property, value) { for (let i = 0; i < this.elements.length; i++) { this.elements[i].style[property] = value; } return this; //修改style } addClass(className) { for (let i = 0; i < this.elements.length; i++) { this.elements[i].classList.add(className); } return this; //增加class } removeClass(className) { for (let i = 0; i < this.elements.length; i++) { this.elements[i].classList.remove(className); } return this; } on(eventType, callback) { for (let i = 0; i < this.elements.length; i++) { this.elements[i].addEventListener(eventType, callback); } return this; //監聽事件的運作 } html(htmlString) { if (typeof htmlString === 'undefined') { return this.elements[0].innerHTML; } else { for (let i = 0; i < this.elements.length; i++) { this.elements[i].innerHTML = htmlString; } return this; } } } function $(selector) { return new Dquery(selector); } ``` ## 觀念筆記 其實概念就是先把底層邏輯刷過一遍 最後return this 就達成jquery的效果了唷。 ## 心得 Jquery曾經非常流行,儘管後來式微了,卻還是有一批死忠的粉絲鍾愛著它的簡便, 事實上它就是JS,所以討人喜歡也是正常的, 這次學會了用ES6類的概念,會讓我們在前端的功力大幅提升唷!!

HTML新標籤dialog簡化modal實作

看youtube看到的 新的<dialog></dialog>標籤內建開關api 範例: ``` const dialog = document.querySelector("dialog") dialog.show() // 打開dialog(原先位置) dialog.showModal() // 打開dialog(置中且屏蔽背景) dialog.close() // 關閉dialog ``` 幾個重點: 1.不用再用CSS display開關 2.用showModal()自動置中且屏蔽背景 3.modal設定css背景方式: ``` dialog::backdrop { background-color: hsl(250, 100%, 50%, 0.25); } ``` 4.可結合form使用,form提供新的method="dialog",或是form裡面的button設定formmethod="dialog"來關閉 ``` <dialog> <form method="dialog"> <input type="text" /> <button type="submit">Submit</button><!-- 不會submit--> <button formmethod="dialog" type="submit">Cancel</button><!-- 不會submit--> </form> </dialog> ``` 5.如果想要點擊dialog以外的地方自動關閉可用下列程式碼: ``` dialog.addEventListener("click", e => { const dialogDimensions = dialog.getBoundingClientRect() if ( e.clientX < dialogDimensions.left || e.clientX > dialogDimensions.right || e.clientY < dialogDimensions.top || e.clientY > dialogDimensions.bottom ) { dialog.close() } }) ``` 6.dialog.close()方法可以傳值到Dialog.returnValue ``` Dialog.close(valueToPass) const getValue=Dialog.returnValue ``` 參考資料: [Modals Will Never Be The Same - HTML dialog Element](https://blog.webdevsimplified.com/2023-04/html-dialog/) [影片 The New dialog HTML Element Changes Modals Forev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wtkJkxJsdg&t=620s)

給OOP初學者的建議:先搞懂「資料跟行為在一起」就好,其它的慢慢來

初學者接觸OOP,幾乎都會有以下疑惑: 我到底為什麼要學OOP?OOP解決了什麼問題?書上這些範例就算不用OOP也寫得出來吧? 然後覺得「繼承」、「多型」、「介面」、「抽象類別」等等的名詞很難,覺得OOP很難。 其實這些名詞雖然重要,但對新手來說,本來就很難在一開始就搞懂。 建議先搞懂「資料跟行為在一起」是什麼,以及它的好處在哪,就可以了,其它的慢慢來。 # 什麼叫做「資料跟行為在一起」? 假設我們在開發一個「中英文互助學習網」,鼓勵中文人士與英語人士登入討論。 這個系統的貼文、留言功能會顯示「發文日期」。 發文日期要根據使用者的註冊身份(台灣人、英語人士)顯示不同格式(台灣格式、西方格式)。 下面就以這個日期格式的功能舉例說明「資料跟行為在一起」是什麼意思。 ## 作法一:直接硬寫(不OOP、資料跟行為混在一起) 初學者通常會用最簡單、也最直覺的作法,直接硬寫出來,像這樣: ``` <?php $postDate = '2016-06-02'; # 假設資料庫取出來的發文日期長這樣 if (/* 判斷是否顯示台灣格式 */) { # 轉換成這樣 2016.6.2 $arr = explode('-', $postDate); $year = $arr[0]; $month = $arr[1]; $day = $arr[2]; echo "$year.$month.$day"; } else { // 西方格式 # 轉換成這樣 6/2/2016 $arr = explode('-', $postDate); $year = $arr[0]; $month = $arr[1]; $day = $arr[2]; echo "$month/$day/$year"; } ``` 這種寫法的資料(日期)跟行為(轉換成各種格式)混在一起。 它的優點是寫起來很簡單,缺點則有兩個: * 日期格式的邏輯會重複出現在很多地方,整段code會到處重複出現 * 整段code大概會塞在 `div` 或是 `span` 的裡面,導致它跟HTML混在一起,很亂 ## 作法二:自訂函數(不OOP、資料跟行為沒混在一起) 為了解決作法一遇到的問題,聰明的初學者很快就想到可以用「自訂函數」!就像這樣: ``` <?php function localFormat($date) { $arr = explode('-', $date); $year = $arr[0]; $month = $arr[1]; $day = $arr[2]; return "$year.$month.$day"; } function englishFormat($date) { $arr = explode('-', $date); $year = $arr[0]; $month = $arr[1]; $day = $arr[2]; return "$month/$day/$year"; } $postDate = '2016-06-02'; # 假設資料庫取出來的發文日期長這樣 if (/* 判斷是否為台灣人身份 */) { echo localFormat($postDate); } else { // 英語人士身份 echo englishFormat($postDate); } ``` 這種寫法將行為(轉換成各種格式)用自訂函數給獨立出來,也大幅改善了作法一遇到的問題。 對小型的網頁程式來說,這招非常好用,不但開發快速、簡單,還漂亮地將資料跟行為拆開。 但是程式規模變大之後,為了將各種行為拆出來,會寫出很多自訂函數,類似這樣: ``` ?php function localFormat($param) { // blah blah ... } function englishFormat($param) { // blah blah ... } function someTask($param) { // blah blah ... } function anotherTask($param) { // blah blah ... } function otherTask($param) { // blah blah ... } //... ``` 於是又衍生出三個問題: 1. 像localFormat、englishFormat這樣的函數名稱意義模糊,看不出是處理日期、人名,還是什麼東西的格式 2. 這些自訂函數各有不同的行為,全部放在一起顯得很亂,應該要想辦法分類、整理這些函數 3. 像localFormat、englishFormat這樣的函數,只吃特定格式的參數,最好能跟某種資料的形式綁在一起,以後要改程式時,能讓相關的資料跟行為一起被看到 問題1很好解決,只要替函數名稱加前綴字變成dateLocalFormat、dateEnglishFormat就行了。 問題2也很好解決,只要多開幾個檔案,把相關的函數放進同一個檔案就行了。 問題3就很棘手,資料跟行為拆開之後,如何在概念上又找方法整理在一起? ## 作法三:使用class(OOP、資料跟行為在一起) 正是這些處理資料、整理行為的問題,導致了OOP的誕生: ``` <?php class Date { public $year; public $month; public $day; public function __construct($date) { $arr = explode('-', $date); $this->year = $arr[0]; $this->month = $arr[1]; $this->day = $arr[2]; } public function localFormat() { return $this->year . '.' .$this->month . '.' . $this->day; } public function englishFormat() { return $this->month . '/' .$this->day . '/' . $this->year; } } $postDate = '2016-06-02'; # 假設資料庫取出來的發文日期長這樣 $date = new Date($postDate); if (/* 判斷是否為台灣人身份 */) { echo $date->localFormat(); } else { // 英語人士身份 echo $date->englishFormat(); } ``` OOP的寫法,一次解決了前述三個問題: 問題1 => 現在從類別名稱就可以知道底下方法的意義了 問題2 => 現在相關的函數都整理進同一個類別底下成為方法了 問題3 => 現在資料的形式都統一在constructor處理一次,之後不管新增多少方法都不用處理資料了 這就是所謂的「資料跟行為在一起」,也正是OOP的核心概念。 利用這種方式整理程式碼、寫出一個又一個的類別,可以大幅提昇程式碼的品質。 # 結論 上述的作法一跟作法二並沒那麼糟糕,但確實會帶來一些問題。 對於小型的網頁程式來說,可能還算夠用。 但是隨著程式規模變大,如果將概念上相關的資料跟行為整理在一起,會很有幫助。 實務上也可以先從作法二開始寫起,直到發現某些資料跟行為關係密切,再拉出來整理成類別即可。 至於很多OOP教學會提到的「繼承」、「多型」、「介面」、「抽象類別」等等名詞,一時搞不懂沒有關係,你可能實務上也暫時用不到。之後找時間慢慢搞懂它們的用途就好。 光是知道「將資料跟行為放在一起」的技巧,就能夠開始寫OOP程式碼了。 (註:本篇文章的程式碼純屬教學用途。實務上PHP已經有DateTime類別可以使用,或是用更漂亮的Carbon類別。) ## Q&A Q1:我常常設計一些類別,只有資料沒有行為,聽起來OK嗎? 不OK,這很不OOP,而且沒意義。 乾脆直接用關聯式陣列去表示那些資料就好。 Q2:我常常設計一些類別,只有行為沒有資料,聽起來OK嗎? 這個要看情況,不一定。 但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這種作法很不OOP。 因為OOP的核心是「資料跟行為在一起」。 這也是為什麼你會看到有人明明寫了類別、用了物件,別人卻說「這不夠OOP」。 然後你又會看到像JavaScript這樣連「類別」關鍵字都沒有(ES5以前),卻能夠寫出很OOP程式碼的關係。 判定的標準都是一樣的,而且也就只有這麼一個標準:資料跟行為有沒有在一起。 Q3:一個類別包含的概念是越大越好,還是越小越好? 不一定。不過我們從作法一到作法三的過程,有一個明確目的:希望讓程式碼更好懂。 如果聲稱一個類別包含的概念很大(例:設計LanguageHelpWebsite類別,用來代表「中英文互助學習網」需要的所有功能),那會把幾乎整個網站的所有行為跟資料都放進去,成為所謂的God object。它可沒有讓程式碼更好懂。 相反地,如果聲稱一個類別包含的概念很小(例:分別設計LocalDate、EnglishDate類別),雖然意義可能更精準了,但用一整個Date類別的概念去思考,程式碼會更容易理解,也就是所謂的內聚性(Cohesion)更高。 所以要替OOP就是「資料跟行為在一起」加個但書: 要以方便理解程式為前提,將資料和行為放在一起。

分享最近面試心得

正想分享近期面試心得,站長就先PO文了,哈哈 由於我本身是美術科系畢業,之前也是做包裝和平面設計的工作,所以網頁設計和前端的職缺我都有投,目標是先讓自己進入業界環境。 剛開始蠻挫折的因為沒什麼前端junior職缺,且職缺要求五花八門技術又要有相關工作經驗或是相關科系,工作內容好像什麼都要會,也很多我看不懂的工具... 過一兩週後,開始有人找我,但大多都是網頁設計相關的工作,至於工作內容也很雜,且薪資也不在預期之中。 這幾天陸續面試,其實沒什麼自信且緊張,有些公司面試有筆試,拿到試題腦袋一片空白,平常用電腦打字,現在變成拿筆寫出code或回答問題,最後就把試題會的部分寫一寫,完全看不懂的就跳過,之後面試官來面試我,原本想說試題好多都不會,根本亂寫一通,可能會被洗臉,先做好心理準備XD 結果面試官一題一題有耐心的問我為什麼會這樣回答,不管我答對還是錯面試官都詳細的告訴我釐清觀念,其實考官有說題目都比較刁專有陷阱,因為知道我是初學者,所以也在他預料範圍內,很感謝他們耐心教導,對方也告訴我一些這方面的經驗或關鍵字,真感人! 總之,近期的面試都吸取很多知識和建議,也被面試官提點我的JS部分要在深入學習扎實一點,還有去看看什麼是clean code --- 分享一下面試題目(我比較有印象的) ``` if ([]) { console.log('Y') } else { console.log('N') } //結果為如何 ``` ``` console.log( (0.1 + 0.2) === 0.3 ) //結果為如何 ``` ``` console.log( NaN === NaN ) //結果為如何 ``` ``` console.log(parseInt('123ABC')) //結果為如何 ``` ``` const a = '3' const b = 1 console.log (a+b) //結果為如何 ``` ``` console.log ([...'...'].length) //結果為如何 ``` 還有一系列的`typeof`型別比較問題,但我無法**直覺信心**的直接寫出答案 因為平常都是寫code時順便用`console.log`來確認型別,這部分要再重新複習😥 還有一些`class`和`this`的試題,我完全看不懂也不會😵 先分享這樣,希望近期能收到好結果~~